1、判断题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比日本早,但步伐缓慢,始终没能实现近代化,试比较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方面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进程。
参考答案:(1)原因:①日本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超过中国。②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大,新兴地主、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形成了一种政治力量,要求参与政权;封建阶级内部分化,一些大名和中下级武士转变为反封建力量。③国际环境: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亚洲惟一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则长期遭受西方侵略,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占居主导地位。
(2)进程:①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引进近代技术和设备;创办新式学校,开创教育近代化的先河。②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维新运动兴起,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③20世纪初,清朝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④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鼓励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⑤随着外国经济侵入及洋务运动展开,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近代交通事业发展。⑥外国文化侵入,西学东渐,使传统思想受到冲击。民主自由、平等、进化论等观念逐步传播。西方的法律、社会制度也传到中国。民国初年议会的产生、共和制的建立、约法的制定等,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本题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在近代化过程中,中、日同途但不同归,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中、日两国所处的国内外条件决定的。依据两国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思想结构和国际环境不难作出比较。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客观上讲,清朝三次新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甚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是围绕近代化开展的探索与抗争,只是目的、方式、结果各有特色,需要认真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特点:主动学习;学习领域广;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
(2)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
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
(3)启示: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造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两国君主的地位和权力不同
B.两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C.两国改革力量和封建势力力量对比不同
D.两次改革发生的时代和所处国际环境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中最大的干扰项是B,但“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应是其根本原因,而主要原因就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直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美国的日本通赖肖尔评论:“日本拿它的一切去冒险,结果丢掉了一切,八十年来的巨大努力和非凡成就化为烟尘。有史以来日本土地上第一次响起了外国征服者的脚步声。”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冒险”是指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B.“巨大努力”始于明治维新
C.“化为烟尘”指一战惨败
D.“外国征服者”是英国军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