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3分)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荀子曰:“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
材料二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间
| 乡民迁出 总人数
|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 迁至城镇做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
1820—1849
| 29
| 29
| 0
| 0
|
1850—1879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
| 156
| 0
| 118
| 38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体现了中国哪些传统思想观念?(3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近百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6分)
2、判断题 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以四书五经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选择题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作者所说的“革新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的表现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西汉时期的新儒学
C.宋明时期的理学 D.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
4、综合题 (18分)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善良政体”的追求在东西方异曲同工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1663)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材料二 近代志士仁人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新文化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验,遂葆有绝美之精神。”“吾人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神,而求此适宜之政治也。”……1919年春天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对西方的失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另外的方向。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
20世纪40年代末
|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20世纪60年代初
|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
20世纪80年代初
|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唐洲雁《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学校作用的认识,(2分)并概括他与孟德斯鸠相似的思想倾向。(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变化趋势,(4分)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历史经验?(2分)
5、选择题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文中的先生提出的理论应该是 A.格物致知 B.宇宙便是吾心
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D.致良知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