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称赞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
①反对正统?②抨击神权?③离经叛道?④男尊女卑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除妖阐述了李贽公然反对程朱理学的观点,反应了其①反对正统和③离经叛道的思想特点,而②抨击神权和④男尊女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①③正确,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也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2分)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哲人们”指的是哪些人(至少写出三位思想家)?(3分)这些“哲人们”发现了哪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4分)
(3)据材料三,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3分)
(2)人物:康德、卢梭、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运动思想家。(3分)法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法律至上。(4分)
(3)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
本题解析:
(1)明清之际的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和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共同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反对君主专制。
(2)材料二中所说的“哲人们”指的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如康德、卢梭、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他们提出的法则即启蒙运动的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法律至上等。
(3)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点评:为什么明清之际的中国启蒙思想会发展不完善,没有如法国一样产生巨大的影响?
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政治方面: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社会生活: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顾炎武认为明亡的教训之一是君主过于集权,解决之道是“离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顾炎武在此强调的是?
A.倡导经世致用
B.批判科举制度
C.反对土地国有
D.肯定分封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6分)公共舆论的发展状况,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摘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秉承“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原则,由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知识分子担任只要撰稿人,发表了系列时政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发展。
——摘自李佳《<大公报>“兴起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材料三:文革中的“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当时公共舆论的表达形式。“四大”的目的,一开始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后来是“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大字报的内容,大多是检举揭发,攻击谩骂,没有事实依据。1980年邓小平指出:“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力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的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但是‘大鸣大放’这些做法显然不适宜达到这个目的。”
——摘自《“大鸣大放大字报”是大民主吗?》
(l)材料一中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在国家政务中发挥什么作用?分析其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2)材料二中的“四不”原则体现了怎样的舆论精神?你认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可能会围绕哪些主题展开评论?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列举两类主题)(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文革时期“四大”这种舆论形式产生的根源。(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引导公共舆论健康良性地发展。(4分)
参考答案:
(1)作用:议政、辅政、督政。(意思相近也可给分,2分)
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为新思想的孕育提供物质条件;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日益腐败;思想上,走向僵化的程朱理学、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萌生,一些士人开始倡导“经世致用”。(6分)
(2)精神:公正客观、独立自由(或公平、正直、理性等)(意思相近也可给分,2分)
主题与史实:民主与独裁:可依据“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的相关史实。?
国家统一:可依据“军阀割据混战”或“国共内战”的相关史实。
民族精神(或民族危机、中日矛盾等):可依据“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史实。
(评分说明:须回答两个主题,每个主题4分,其中主题归纳2分,史实说明2分。回答其它主题只要符合时代特征,依据史实正确也可给分。本问共8分)
(3)根源:极“左”思潮的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被野蛮践踏。(任答两点得4分)
(4)本问4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本问可从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发挥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共舆论须以法制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等方面回答。)
本题解析:
(1)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所谓“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并不是要学校像古代的辟雍那样,承揽政府机关的某些职能,而是应该“公其非是于学校”,即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社会风气,而不再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这样天子也就不敢“自为非是”,“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从上述思想出发,黄宗羲主张广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理想,而且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密结合。这样,学校集讲学与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再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归纳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原因。
(2)《大公报》著名的“四不”办报方针:“第一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第二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第三不私……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第四不盲……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据此分析舆论精神。再联系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政治独裁、国内内战、民族危机等情况展开说明。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革时期是大动乱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被野蛮践踏。
(4)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可从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发挥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共舆论须以法制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等方面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教育也是在改革中曲折发展的,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教育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春秋时期,“有教无类”思想被提倡,私学兴起,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②秦始皇要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私学,其愚民政策不利于社会进步
③唐太宗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有利于唐代文化的繁荣
④王安石在整顿太学的同时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改革内容。王安石变法考经义和时务策,开设明法科。故④不选。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