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翻阅古文献有关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得到的句子是( )

A.图(a):“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B.图(a):“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C.图(b):“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D.图(b):“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2、判断题 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
[? ]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3、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4、判断题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5、判断题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都: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造成统治机构的臃肿
C.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