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在这里主要
A.指出了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经济原因
B.肯定了农村公社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C.肯定了农村公社对巩固中国专制制度的巨大作用
D.批评中国人愚昧迷信、守旧驯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马克思所说的“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指的是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社会经济结构,它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这种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压制了人们的反抗精神和创造力,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①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②政治:巩固国家统一,镇压农民反抗,维护封建土地制度的需要。
③思想:法家(维护地主统治阶级利益)中央集权思想和后来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
④实践: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和地方郡县制的政治体制。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唯一途径
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
C.宋朝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正确的是”是本题的题眼,只有B是完全正确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土地兼并现象之所以存在,说到底是因为当时的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制度是私有的。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地主扩大田产方式很多,例如,官府赏赐土地,所以A不是正确的。土地兼并不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所以D也不正确。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基础的是哪一时期的江南开发??
[?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战国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位于今四川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点评: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襄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南北朝时期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小镇的景色更迷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是( )
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视?④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