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夯实基础——高效阅读
引论
一、阅读材料有固定的时间吗?
“阅读材料的时间到底要多久?”不知多少次面临过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回答过,也无法回答。因为材料的类别和数量不同,题目的多少也不同,我的回答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经常对这样提问的考生说,这样的提问是不实用的,不科学的。对于考生来说,这个问题应该换成“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把握住材料的信息?”
申论考试给出了建议阅读时间,通常情况下,如果是150分钟的考试阅读参考时限是40分钟,如果是120分钟的考试阅读参考时限是30分钟。有人就想是不是要按照给定的阅读时间来阅读申论材料。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申论考试给的阅读时间只是一个参考阅读时间,这个时间不能作为我们阅读的标准。有过实战经验的人都知道,申论材料的阅读时间是很难计算的。申论的阅读既有对题目的阅读,也有对材料的阅读,既有略读,也有精读,有的材料可能只读一遍,有的材料可能要读几遍。因此阅读时间不可能有一个预先的判断,而是需要根据不同问题和材料来决定。关键是要掌握阅读方法,把握阅读的节奏,而不是把时间花在计算自己的阅读时间上。
二、是什么让我们陷入材料?
时间不够用,材料读得过慢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读得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过于精彩
有的申论材料在讲故事,有的人就喜欢听故事,把申论材料当作故事来读,这种做法往往会浪费阅读时间。
这类材料在申论材料里有很多,如2011年国考(省部级)材料一:
古往今来,黄河两岸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张衡、司马迁、杜甫、白居易、关汉卿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捐躯的杨靖宇、吉鸿昌……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推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黄河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第一景观该是那闻名天下的壶口瀑布。黄河流经此地时,敛水成束,倾泻在三十多米深的石槽中,形似茶壶注水,正如古云“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在这里,黄河河床陡然收束并下陷,湍急的河水骤然被挤进狭小的空间,瞬时就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浪花飞溅,波涛奔涌,浑浊的河水被两岸的石壁无情挤压后,又反身冲向河水中央,形成了白色V字形的雪浪,翻滚着从壶口落下30多米深的谷底,愤怒的河水发出震天的怒吼,同时腾起了冲天的水浪和白雾。白雾中又幻化出了美丽的彩虹,若能在这里聆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你定会觉得空前庄严神圣,热血沸腾……黄河在这里完成了她的交响乐中最华美壮丽的乐章。
很多人读到这类材料已经忘了自己在参加申论考试,完全陷入材料给出的情景中。这种材料看起来很精彩,其实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少。遇到这样的材料一定要快速地掠过,不要忘记是我们在处理材料,千万别让材料把我们处理了。
(二)晦涩的材料www.Examda.CoM考试就上^91考试网
有的材料一下看不明白,尤其是材料中的一些专有名词。这类材料也有很多:
2011年国家(地市级):
……于是,有研究者产生了更深层面的焦虑:“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宰性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的头脑,由此带来的问题自然是十分严重的。
2009年浙江:
……“对于今天的危机,如果把握得好,绝对是一个机遇——逼着浙商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回到内涵扩大再生产。”
……如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台州”发展战略,利用宏观调控“倒逼机制”的应对之策……
2006年山东: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墨经》说:“义,利也。”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汉代董仲舒重义轻利,认为“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清初的颜元明确提出了义利统一的辩证观点,他说:“正论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
以上材料要么是一些词句晦涩,要么是整个段落都晦涩。这种材料往往都比较重要,遇到这种材料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第一,搁置。就是将它放在一边,不要因为这些不懂的材料而影响对其他信息点的收集。第二,直接引用。具体含义不清楚但是知道大概,这时候可以直接引用。第三,反复阅读。
除了前面两类材料之外,混乱的材料(如2006年国家考试的访谈,2010年联考的座谈)、个人特别感兴趣的材料等都容易使我们陷入材料。面对这些材料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合理取舍,不要因小失大。
三、如何取舍材料——阅读材料的辩证法
阅读申论材料有主次之分,不需要考生把所有的材料都仔细阅读。阅读时要把握住重点,有些材料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略读的不要精读。我们这里先谈总的方法,具体的取舍在后面的内容中细谈。
(一)多与少的辩证法
材料数量过多会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但很少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材料多一定就是不好的吗?很多考生会说,反正不是好事。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考生在写作申论大文章时经常出现字数不够,或者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观点也不新颖的问题。材料多不恰好为考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提供了更多的写文章的切入点吗?文章是如此,其他题目也是如此,所以看到有很多材料应该感到兴奋,而不是为难。
(二)舍与得的辩证法
材料很多是个麻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需要阅读,在材料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有意忽略掉一些东西,甚至丢掉一些东西。这样讲起来很抽象,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2006年国家:
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批。要求:概括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这篇申论的材料非常多,其中D部长的讲话内容就有5000多字,要用500字以内的篇幅来概括,我们是不可能把他讲话的每一点都说到的。所以我们必须舍弃掉一些东西,哪些东西要丢掉呢?我们对比一下下面两段材料就很清楚了:
材料一:
D部长: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引起人们对政府公共职能的反思。二战以后,由于工人、黑人的参战,西方各国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自称为“福利国家政策”。这种情况下,由于人口规律的不熟悉,过于乐观,导致西方社会保障标准过高和经济不可持续的问题。在撒切尔、里根时期提出反思,要求社会保障家庭分担一部分,政府只承担最低的社会保障责任。
这个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现在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好像所有的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一样,就走过头了。非典不仅提醒我们疾病防治的公共职能,也提醒我们普及教育、社会救济包括防灾减灾,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否都能够市场化的问题。我们鼓励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公民积极参加,而不是政府放弃责任,让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公民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