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过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及金属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至多不过一万年,从金属时代到现在不过数千年,人们开始利用电能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原子能的利用则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发展阶段,则动辄以数十万年到千百万年计。对以上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_____。
A: 人类文化发展不是等速运动,而是类似一种加速运动,愈到后来,前进的速度愈是成倍地提高
B: 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是缓慢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金属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从那以后,电能、原子能被广泛应用,迅速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D: 人类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需数十万年,有的则只需短短几十年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文段对比了人类文化发展经历的不同时代距现在的时间:由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动辄数十万年到千百万年,到新石器时代的一万年,再到金属时代的几千年,电能利用的一百多年,原子能利用的几十年。据此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文化发展速度的一个规律,即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加速运动,愈到后来,前进的速度愈是成倍地提高,由此可排除B,选A。从原文无法推出“金属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故排除C;D项只是原文内容的复述,不具有概括性,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 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_____。
A: 关于鲛人的考证
B: 鲛人的神秘传说
C: 有关鲛人的诗文
D: 鲛人的真正居处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接语选择题解析考查接语选择。文段中,作者引经据典引出“鲛人”这个话题,然后以“虽然……还是”的句式在段尾引出了文章的重点: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人鱼之类的考证,但“我”个人认为鲛人是在海洋生活的人类,下文所主要谈的内容一定是支持作者观点的关于鲛人的考证,A正确。B、C项属于引述中出现了的内容,且与段尾相距较远;D项理解错误,作者与学者的观点不同之处并不在于鲛人的居处问题,而在于:鲛人是否是人类。故正确答案为A。
3、单选题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如有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可垫钱将其赎回,然后回国报销。孔子的一位弟子就在国外垫钱解救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不报销,以示其“义”。孔子知道后批评了他,说这将影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因为以后鲁国人如垫钱救人,报销吧不好意思,不报销则蒙受经济损失,两难之下可能放弃救人。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下水救人,被人赏赐了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孔子大加赞赏。这两个故事生动地说明_____
A: 道德践行者应得到回报和关爱
B: “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
C: 对道德模范的奖励,有助于道德的弘扬
D: 朴实的民间俗语,包含了人们朴素的道德观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解析】C。全文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孔子的弟子救人后,用来解救人的钱没有报销,受到孔子的批评;一个是孔子的另一弟子救人后,欣然接受赏赐,还得到孔子的认可。第一个故事中孔子的批评原因是“以后鲁国人如垫钱救人,报销吧不好意思,不报销则蒙受经济损失,两难之下可能放弃救人”,这也就指出如果道德践行者需要蒙受损失来实施道德行为,那么将不利于道德的弘扬,这是一个反面例子。而第二个故事中孔子的态度则从正面说明了,孔子认为道德践行者接受奖励是有利于道德的弘扬的。因此C项符合题意。
4、单选题 艺术是民众创造的,离不开民众的生活。而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经济因素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经济因素,民众的社会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同样也很难想象,没有民众经济生活参与的艺术,将如何能得到发展。具体到戏曲而言,它在宋代形成,除了有各种因素以外,还和宋代的演艺市场日益商品化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这是戏曲赖以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 _____
A: 民众的社会生活
B: 民众的艺术生活
C: 民众的经济生活
D: 戏曲艺术的大众化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据提问此题是考查词句理解的词语指代。锁定“这”出处,其实指示代词,根据就近原则,可知指代的是文中提到“具体到戏曲而言,它在宋代形成,除了有各种因素以外,还和宋代的演艺市场日益商品化有密切关系”,“宋代的演艺市场日益商品化”即民众的经济生活,故正确答案为C。材料开头的第一句也可进一步验证C项正确。
5、单选题 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之所以始终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华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善于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相关文化因子,作为改善自身文化机制,培养文化能力的有机元素。这就是为什么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相继消亡,而中华文化却历数千年经久不衰并不断开创新继而创造新的文明奇迹的奥秘所在。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_____。
A: 只有不断改善自身文化机制才能经久不衰
B: 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关键
C: 古巴比伦文化的消失源于缺乏鲜明的民族特征
D: 中华民族要善于吸收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文化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由提问可知为表面主旨题。文段第一句指出了中国文化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原因是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征,又不断改善自身文化机制,A和C都只提到了一方面,过于片面,排除;第二句进一步指出了这也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并不断创新的奥秘。所以文段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关键。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