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2013年《人民日报》时评(2月份)(二)
2013-07-26 15:53: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往为细节所淹没,比如当事双方有些敏感的身份,比如警方“视频不完整”的嫌疑,也多少削减了相关人员“自证清白”的力度。真相并不是某一方悲惨的哭诉,也不是“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编造谎言”这样义正辞严的声明,最终的真相,应凭借于公正、严谨的姿态,立足于全面、客观的事实。也因此,对不利于己的视频,尤其需要诚恳调查和客观回应,如果继续采取同样的“选择性关注”,难免失去信任,甚至添加怀疑。


  可以说,面对芜杂的信息,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看似主动,却往往陷入被动。要保持自己的独立,需要时刻抱守理性,并对预设的立场、情感的波动保持一份警惕。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理性有赖于客观真相,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难免会“呛水”。


  正因此,有担当的政府部门不能持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负责任的媒体也不能成为不良情绪的推手。更重要的是,面对事实纷纭复杂的罗生门,需要有客观公正的、来自第三方的中立调查。从躲猫猫事件中的“公民调查团”,到云南镇雄滑坡事件的调查风波,都说明,相关机制和机构的建立,正是解决类似事件的关键一步。


  三亚事件是个意味深长、五脏俱全的“麻雀”,它包含着正方、反方,也有着围观者与评论者。解剖这个“麻雀”让人看到:数字时代,真相有赖责任和义务的支撑。分析这一风波让人警醒:信息时代,不被偏激观点、极端情绪裹挟,才能更加逼近事实。反思这起事件更让人审视:用好网络这一信息渠道、表达平台,需要管理者、参与者的共同给力。

2月19日依法行政才不会“人走政息”
树立法治观念,推进依法行政,才是避免“人走政息”的最佳路径


  山西大同民众联名挽留市长耿彦波的新闻,有了续篇。大同市承诺:政府工作是连续的,承诺做到“五个凡是”。


  民众的态度,是对领导干部的重要评价,也是对地方工作的期待。一个领导干部,一任地方官员,干不干事、为谁干事、怎么干事,群众的感受最直接。在很大程度上,联名留市长的背后也有着自身利益的考量——“民心工程”开工了,换一拨领导,是否还能全力保障、加速推进?房屋被征收,主事者调任,是否还能得到妥善安置、确保回迁?有这种“不确定性”的忧虑,才引发了集体性的“情感爆发”。


  对那些忧心“人走政息”的大同民众而言,承诺保证工作连续性的“五个凡是”,无疑是颗定心丸。但是,这样可谓郑重的政府承诺,也让人喜忧参半。


  承诺“新官要理旧账”,表明了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的态度,超越了追逐个人名利的极端政绩思维,此为喜;一地大多数民众支持的政策,需以立誓承诺的方式延续,政府的公信力需要领导拍胸脯保证的方式来树立,也堪忧。当前,正值很多地方领导履新之初,联名挽留透露出的焦虑,尤需重视。


  为官一任,总想干一番事业,创下不俗的业绩,这可以理解,也应该鼓励。然而,也正因此,更多人重视“开来”,却忽略了“继往”,更愿意另辟蹊径,烧起自己的“三把火”。于是,政策措施缺少连续性、稳定性,发展变成了“翻烧饼”。


  承诺“新官要理旧账”,就是承诺踏踏实实做实事。只要前任定下的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符合民众长远利益,继任者当萧规曹随,一路跟进抓落实。同在山西的右玉县就是如此。60多年来,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一任接一任,坚持不懈治沙造林,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这和一些人为了升迁“进步”,热衷于打快拳、搞短期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被赞“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我任期”。


  当然,确保政府工作有连续性,仅靠领导个人承诺不可能完成。在以公开承诺赢得民众信任的基础之上,还需要依法行政,让法律的力量成为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撑和保证。事实上,仔细阅读大同这“五个凡是”就会发现,类似“手续完备的政府工程要认真履约,按进度拨款”、“经过招拍挂程序,按合同付出了土地出让金的,要尽快交付净地”等,都是以法律为其保驾护航,为何还要政府公开承诺,保证各方能履行法律责任呢?


  更何况,从城市规划到教育医疗,一个地方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都经过了当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讨论、决定,具有高度权威的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现任和继任的“一把手”也不能例外。


  树立法治观念,推进依法行政,才是避免“人走政息”、打消群众焦虑的最佳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重大行政决策、发展规划等行政行为,既需要经过规范的法律程序,还需要公开透明、完善监督考核。如此,才能让民众的“不确定感”减少,对未来的信心增加。

2月20日以制度供给化解“校园风险”
校园风险是社会风险的一部分,需用制度盔甲和多方参与,构筑起校园安全立体防护网


  校园安全牵动人心,这次引起关注的是校服。上海一公司生产的校服被查出含有毒物质,21所中小学采购了该公司生产的校服2.6万余套。


  主动抽检校服质量、及时公布采购名单,该停穿停穿,该送检送检,校园安全无小事,上海有关方面积极主动的反应,体现了应有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在校服标准付之阙如、生产企业资质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及时发现问题、保障孩子健康权,更需监管部门主动作为。


  “那些年,我们一起穿过的校服”,是无数人青春记忆的一部分。校服安全问题,关系每个孩子的健康,也关乎无数家庭的幸福。正因此,“校服有毒”才再次推高校园安全温度计的刻度。实际上,从校车事故到劣质午餐再到有毒校服,这些现象表明,校园不是象牙塔,而是一个衣食住行齐备的小社会。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会在校园中呈现。


  作为社会风险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学、后勤、安全、管理等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依靠某个规定,或依赖某个部门解决。校园的围墙再高,独力撑起一片安全净土也力有不逮。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用制度盔甲和多方参与,为校园安全构筑立体防护网。


  据报道,上海多个部门已经在研究如何形成校服监管的长效机制。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在校服生产等问题上,加强监管是职责所在。正如毒校服事件中,即便涉事厂家多次进入抽检不合格“黑名单”,但还是成为众多学校的选择,教育部门“只负责核价”的监管制度,难言科学。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警示,行政管理具有滞后性,更需要多发挥市场和行业组织的力量。客观说,在校服问题上,学校也有困难,校服价格低廉,大厂家嫌利润薄不愿做、愿意做的厂家容易偷工减料。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更充分市场竞争、更严格行业自律,才能更好地满足校服价廉物美的需求。


  实际上,所谓校服利润薄,也并非“打破成本价”。广东英德市教育局原局长赖来新,就曾因收取校服供应商贿赂而落马,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更爆发过“校服腐败窝案”。的确,采购校服、校餐时,学校既是利益相关方,又是质量评判者,显然有悖市场原则,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可以说,在招投标等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关键一步。


  更重要的,是扩大监督主体的范围。谁对学生的健康最关心?当然是学生家长。如若让家长介入校服选择、招标、生产、检验全过程,应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更何况,让学生家长介入校园相关事务的管理,不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有效经验,也是去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要求。


  无论是行政监督还是市场竞争,是公开透明还是家长参与,在校园安全上,都需要更广泛、更有效的制度供给。只有各方面给力、各环节发力,才能还孩子以安全、给家长以安心,为美丽校园筑起真正的安全围墙。

2月21日用法治向地下水污染宣战
 只有当每个主体都能严格依法办事,当法治成为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准绳时,才会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继雾霾天气之后,地下水污染让环境问题再成热点。


  从全国范围看,地下水污染状况不容乐观。2000—2002年,国土资源部曾做过调查,当时,全国地下水资源符合Ⅰ类至Ⅲ类标准的,还有63%。到2009年,经对北京、辽宁等8个省份641眼井的水质分析,水质Ⅳ类至Ⅴ类的却占到了73.8%。而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中,“较差至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可见近年来,我国地下水的水质恶化趋势非常明显。


  从技术上分析,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渗滤液,石化行业勘探、开采等活动,甚至是地表水,都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但毫无疑问,企业直接向地下排放污水也是重要原因。很多案例表明,一些企业是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在排放、倾倒有毒有害的废水,导致污染发生。最典型的是去年春节期间,由于部分企业利用地下溶洞恶意排放高浓度含镉废水,广西龙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实际上,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有明文禁止。比如,第三十五条规定禁止利用渗井、渗坑等排放、倾倒废水、污水等,第七十六条明确了对此的处罚。公安机关还可对违法者处以行政拘留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之下,企业还敢向地下直排未经处理的污水,根源在于现实中的法治不力。


  企业是逐利的主体,向地下排放污水,显然比向地表排污更隐蔽。即便被发现,5万元到50万元的罚款,也难以对排污者伤筋动骨。现实中,环保部门有意无意的执法不严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公众的举报也往往无果而终。立法的先天不足加上执法的软弱无力,让地下水污染最终越来越严重。


  其实,大多数发达国家也曾遭遇过严重的水污染状况。例如,1878年英国泰晤士河发生造成640人死亡的游船沉没事件,事后调查却发现,大多数遇难者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死;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凯霍加河曾因严重污染而多次着火;日本熊本和新潟的“水俣病”导致上千人死亡。这些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定相关水污染防治法律之后,一方面政府部门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与公众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以及环境公益诉讼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动,改变了水污染的面貌。


  中国的水污染防治法已经制定了29年,而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依旧严重。要让水变干净,当务之急是让法治真正发挥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应当适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标准并严格执法,企业应当严格守法并力所能及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公众应当有权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违法行为。


  向地下水污染宣战,刻不容缓。或许,只有当每个主体都能严格依法办事,当法治成为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准绳时,才会有一个真正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2月22日环保“最后防线”如何不失守
环保部门应以及时回应和专业担当,做环境焦虑的润滑剂、环境改善的导航仪,进而成为社会风险的安全阀


  38名责任人被查处,山西省长治市长被提名去职,长治市环保局长被撤职……引发各方关注的苯胺泄漏事故,在50天后给出了问责结果。


  事故直接肇事者是一家化工企业。然而,据调查组结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上报迟缓、应急处置不力,也是主因之一。以“负有重大责任”的长治市环保局为例,是在企业报告事故89个小时后才向上一级环保部门报告,严重违反有关规定,且面对大量监测数据不能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和建议,在监测数据连续超标的情况下,仍将污染事件暂定为“一般”事件,最终影响并误导了事故处置。


  不按规定上报信息,不能作出专业判断,作为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如此失职无法宽容。当初,瞒报5天后,长治市长在“瞒无可瞒”情况下向社会致歉时,以三个“没想到”解释迟报原因。现在看来,“没想到”除了有敷衍公众、避重就轻之嫌,也与环保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有一定关系。说到底,无论是自己“没想到”,还是被误导了才“没想到”,其背后都是一种失职。


  这尤其让人反思。并非每个地方都会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但是,在当前中国进入“环境风险期”与“环境敏感期”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地方会面对公众的环境焦虑。就像近期,浙江一企业家痛心于家乡的河流污染严重,以“20万元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公开“悬赏”;春节以来公众对地下水污染的持续举报与质疑,也将山东潍坊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我们的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今后要更多面对的,不仅是如何按规定上报信息、及时处置,还要学会面对公众如何回应,包括如何面对“悬赏”与“举报”,如何及时核实,作出专业判断、正确建议。


  环境问题已经置身一个全新的时代场景。一方面,信息化让环境问题暴露后传播越来越快,留给环保部门解决问题的“窗口时间”越来越短。另一方面,公众“环境风险感受”日趋敏感,对环保部门更为挑剔,环境问题正在遭遇信息时代和权利觉醒的双重考验。环保部门作为保护环境的第一责任人和“最后防线”,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3年《人民日报》时评(1月份)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