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食父母倨傲的本钱在哪里呢?
一方面,或有西方人传统的优越感在作祟:一个发展中的东方古国,咱拿高科技侍候着,您还指望和咱享受同样的售后?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也让这枚“苹果”变得疯狂,如果得罪了中国消费者,没有任何风险,还会减少成本,人家何乐而不为呢?
还不光是“苹果”,中国的消费者在面对那些西方所谓名企耍大牌时,经常会有一种无力感。仿佛他们进入中国就成了天然的规则制定者,充分享受“店大欺客”的特权。而我们的工人或消费者只能隐忍其轻慢,毫无还手之力。那些曾经被我们推崇的源自西方的市场诚信原则,对消费者的善意,以及顾客受损的巨额赔偿之类广为流传的传奇,换个地方,何以就突然变脸了呢?一些曾经嘲笑中国诚信匮乏的西方大牌,它们自己的“诚信”何以如此不堪一击?
关键在于,中国消费者的靠山何在?我们有没有对付苹果之流的利器?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企业,都不是天然的慈善家,都不可能站在道德高地上任人膜拜。要想保护中国消费者应得的权益,唯有加强监管一途,让它们因为“得罪”了消费者而付出高昂的代价,才有可能乖乖就范。
这个监管,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法律和政策,二是市场监管机制。现在,我们这方面还有一些漏洞,让苹果明明钻了空子,还敢得意地百般狡辩。狼闯进羊圈,叼了羊、咬了“上帝”还扮无辜,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对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监管,亡羊补牢迫在眉睫。
当然,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则仍然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不管这企业有多大来头,也跳不出这个基本原则。如果非要挑战中国消费者的爱心和耐心,非要继续无赖下去,再风光的企业、再牛的大牌,也会有盛极而衰的那一天。
至于我们,一要扎牢自己的篱笆,还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个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
3月28日三公消费,“看得懂”才能管得住
三公消费“看得懂”,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确保制度产生实效的关键环节
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这两个要求看似简单,但意义重大,标志着规范三公消费迈出实质性一步。
规范三公消费的法理首先在于“看得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运行需要一定成本,但这种成本支出如果呈现出隐蔽性、庞大性与浪费性,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正当的。公开,让支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查有所出、出有所依。对行政机关来说,这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因为不公开所造成的民众怀疑、公信力降低,会让政府付出更高成本。
这些年来,我国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等制度手段,使三公消费在“看得见”方面卓有成效。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高效便民”的依法行政原则;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三公消费的公开提供了最基本的程序依据;2012年 10月施行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第一次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可以说,让三公消费“看得见”,在今天中国已经从理论走向行动,从观念走向制度。
治理三公消费,不能止步于“看得见”,“看得懂”是接下来要实现的目标。实践中,三公消费只是一个泛称,很多地方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具体名目,让人一头雾水。不少支出账目在消费事由、消费标准、消费内容等方面比较模糊,有的地方只公布数字而不公布事由,也有的地方公布事由但未必公布了标准和依据,使得“看得见”的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看得懂”是为了管得住,如果关键信息不公布或模糊处理,容易让腐败蒙混过关,成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无法遏制其中可能的腐败。过于模糊的信息表达和过于复杂的信息内容,都会给公众了解真实情况增加了负担,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制度疲倦,在不明就里中失去了解、监督的兴趣,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与提升。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看得懂”是确保制度产生实效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必须学会规范化、科学化地公开三公消费信息,设计合理格式,明确具体内容。这不仅是一种技术要求,更是对人民负责的政治道德与责任伦理。
从“看得见”到“看得懂”,最终是为了“做得到”。“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就是一个切实的要求。选取“公务接待费公开”作为重点突破,不仅因为公务接待、迎来送往是一个突出问题,还因为这是一个有可能激活整个制度优化的局部和细节。破题是解题的开始。由点及面,从一个方面的治理逐步而稳妥地延伸到其他领域,既是治理三公消费的务实思路,也是整体改革设计的一部分。
3月29日:“闻风抢气”,不只是谣言作祟
越是重大价格调整,就越要在信息披露、程序履行、政策引导等方面,把工作做扎实
近日,在“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的不实传言影响下,川陕甘鲁等地出现抢购天然气现象。国家发改委、各地物价部门纷纷出面辟谣。“闻风抢气”,令人深思。
重大价格行政决策绝非儿戏。2008年出台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明确规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实践中,听证会制度也早已成为行政程序的一部分。天然气价格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决策相当慎重。相关调研、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举行听证会等,是必须经过的程序。
而且,由于不同地区存在发展差异和收入差异,还需要制订相应的价格补贴政策。不经这些既定程序,天然气价格不会“自动”上涨,更不可能大幅上涨。
即便调价,也不只是价格数字的变化,而要统筹兼顾,尤其是考虑对民生的影响。发改委此前透露,天然气价改的趋势是阶梯式调价。这表明,天然气价改不会是激进式的。其中居民基本生活的部分将在政府强力干预下保持相对稳定,而对于超出基本需要的过高消费,则通过价格杠杆进行调控。实际上,不仅是天然气价改,在其他公共领域,“保民生”也是政策调整的一条主线。
有明确的政策出台程序,有清晰的政策调整逻辑,为什么还会出现因个别报道而导致抢购潮的现象?个中原由,恐怕还不是传谣、信谣那么简单。
客观地看,天然气价改确实存在上涨的基础动力。过去,天然气使用量偏低,实施政府定价还不至于导致供需关系扭曲。如今,天然气使用量在持续攀升,必须更多依靠市场实现增加供给。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水平偏低,国产陆上天然气平均出厂基准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25%左右。与价格水平失真相并行的,是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在攀升。据估计,今年的天然气进口还会持续增长。
在这种局面下,理顺天然气价格体系,已是必须闯过的一关,而民间也有天然气上涨的普遍预期。这种预期,一旦与“听证会就是走过场”、“听证会就是涨价会”等印象相结合,就会形成抢购天然气的内在冲动。
这也说明,“抢气”固然不理性,但多少表达了居民的涨价焦虑。面对这种焦虑,要求政府部门在重大价格调整时,在信息披露、程序履行、政策引导等方面,做得更扎实一些。信息披露,既应该告知正在进行的政策调整准备,还应该告知政策出台的考量。政策信息传达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是避免居民误读的最好办法。程序履行,则需要以更刚性、更严格的规定,杜绝假冒和操纵现象,让公众真正成为程序的参与者,树立程序的公信力。像天然气价改这样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就更需要充分互动,以达到政策引导的目的,消除不应有的负面效应。
简言之,保民生,要保得理直气壮,调价格,也要调得顺理成章。这是公共决策的应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