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上海黄浦江上游的死猪漂浮事件引起社会关注,也引来不少担忧。挑战面前,上海市为了化解这场“水危机”殚精竭虑,一方面逐日打捞死猪,并做无害化处理,累积多达上万头;另一方面,则逐日向媒体详细通报相关信息,力求公开透明。从目前来看,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保证了上海市民的饮水安全。
但是,这场危机还难以画上句号。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各种谜团也渐渐浮出水面,带来对这起突发事件更加深刻的反思。
漂浮的死猪暂时捞尽,还会不会卷土重来?毕竟,黄浦江上游河汊众多,面对这种“跨省市污染”,还需追根溯源,加强协同治理。
正是在这一问题上,还有不少疑团待解:为什么在事件发生后,连死猪源头这一望而知的问题,相关方都不愿认账?死猪的病死原因何以欲说还休,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对这些死猪,当地政府有否采取必要措施安全处置?农业部对动物无害化处置的三令五申,是否在当地得到落实?当大量死猪沿江漂流,上下游能否联合行动,而不是只靠上海方面的末端处置?
纵观这场水危机从起源到化解的来龙去脉,再联系此前各地的水污染、雾霾、沙尘暴等诸多环境突发事件,不难发现,仅仅是事发地一方的努力,就算是再尽心再周全再有担当,也会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只能收一时之效,而非正本清源的长久之计。
不管是死猪漂到上海带来水质恐慌,还是雾霾“串门”来到北京引发呼吸焦虑,都在提醒我们,环境安全问题绝不是一个地方单独行动所能解决的。一旦在人群聚集的大城市突发环境污染,影响面巨大。但是,它们毕竟只是一个一个“点”,而水和空气都是流动不居的,我们的关注焦点不能只盯在事发地,而忽略了问题的根源、演化的过程。
比如上海与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也一直在做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努力,沪苏浙环保部门3年前还曾签署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然而,从死猪漂浮事件暴露的问题来看,建立畅通而有效的区域联动机制,依然任重道远。
行政管辖,固然守土有责,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尤其在生态环保方面,上游下游、各个地区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囿于一隅、只顾自己,就会导致“跨界污染”久拖不决、愈演愈烈,最终埋单的还是大家。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正是“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共同责任。兹事体大,谁也不能置身事外,焉能一推了之?
3月21日靠“愧疚”管不住吃喝的嘴
管住公款吃喝的嘴、公款旅游的腿,不能靠个人觉悟,靠的是严格制度和严明纪律
公款吃喝,百姓反感,干部怎么看?最近,《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干部对享受高规格公款接待感到愧疚。联想起此前有干部抱怨“一天陪洗八次澡”、感慨“做梦都想喝小米汤”,这一数据折射的干部心态更耐人寻味。
可能有人会说,一边享受公款接待,通体舒泰,一边感到愧疚,良心不安,是不是有点矫情?其实,不必如此苛责。心怀愧疚,起码说明这些干部心里有是非标准、荣辱界限,对奢靡之风是有评判的。
当然,不管有没有愧疚,在公务接待上都不能大操大办、大吃大喝。愧疚是不可期待的,也是靠不住的,更何况现实中不少人不仅毫无愧疚之心,反而欣然受之。比如,媒体曝光,今年1月初广东省阳江市数十名中小学校长,分别到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公费“考察交流”。面对质疑,有关部门竟然以中央八项规定文件“来得慢”为托词。说到底,管住公款吃喝的嘴、公款旅游的腿,不能靠个人觉悟,靠的是严格制度和严明纪律。
日前,中央纪委对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其中包括用公款大吃大喝,也包括以开会名义公款旅游,还包括滥发福利等等,都是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消息传出,舆论普遍好评。就在前不久,有全国政协委员还表示,要防止“中央强调抓一下,强调过后放一下,出了问题紧一下,形势好了松一下”的一阵风现象。中央纪委的通报表明,转作风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动真格、见真招。如果将通报监督制度化,就会形成更强大的震慑效应,减少走形式、搞变通的现象。
赏罚分明,才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现实中,“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怪象,反映了一些干部“吃吃喝喝不犯法,只要不往兜里拿”的认识误区,更暴露了违规成本低的现实问题。正如调查显示,逾八成的受访干部认为“公款吃喝受到处罚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公款吃喝近乎零风险,必然引来更多的人效仿,把公务吃喝当成一种心安理得、不吃白不吃的惯性。
清除这种惯性,除了加强个案监管,还应看到铺张习气的形成,与不良政治生态息息相关。比如一些地方把接待当成“生产力”,“不宴请、不迎送,心里不踏实”,“四菜一汤,项目泡汤”。这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印证——多数受访干部对于公务接待给自己带来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得到更多升迁机会”,比“得到他人的尊敬和羡慕”更感兴趣。
这就说明,要管住奢靡之风,除了加大惩处力度、曝光强度,还需从清理灰色官场文化、净化政治生态入手。通过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完善政绩考核机制等,使干部看到,成绩是干出来的,而不是招待出来的;升迁要靠真本事,而不是靠利益输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公款吃喝玩乐的需求与冲动。
治奢靡、倡勤俭,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但这也是一场持久战。好比钉钉子,不奢望一下子到位,不追求一锤子就钉得牢,重在稳打稳扎、步步推进,常给力、不卸力,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如此,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可期。
3月25日:“下水道吃人”叩问治本思维
治理下水道问题,需要全社会凝聚治本的合力
又一起“下水道吃人”的悲剧发生了。22日的暴雨夜,女大学生杨丽君不慎落入长沙城区一处下水道,随即被急流卷走,下落不明。事发后,当地公安、消防、卫生、市政、街道办事处等均派人赶赴现场救援,媒体也将聚光灯对准吞噬生命的洞口,网友纷纷祈祷落井者能奇迹般生还。
伤感、愤怒、期望之余,我们还是应该冷静地想一想几个老问题: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井盖?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部门来管井盖?为什么大雨就能冲开井盖?表面上看,这是因为九龙治水、管理部门推诿、防范不够、整治不力,而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城市规划不合理、排水系统老旧。
抓住症结才能解决问题。但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满足于应急之策,而不愿去改变造成结果的真正源头。
比如,地面井盖丢失,往往忙于界定属于哪家单位,甚至不惜动用地下管线专家“会诊”,却没空想一想,为什么电力、电信、煤气、自来水、热力等都要“各自为井”;城市道路拥堵,车辆限号、购车摇号本都属临时管控,却逐渐习以为常,延缓了优化交通规划、城市布局。
渐成常态的治标就这样代替了治本,以至于井盖管理应急处置中心都成了正式编制。而一提到治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出现,出了状况先以非常措施救救急,缓下来后,治本又被一再搁置。许多城市就这样成了生病的美人,地面光鲜靓丽,地下炎症不断,靠的是擦粉装头面,直到拖得转成慢性病,最后不得不移肝换肾。
管理者缺少治本的动力,甚至缺少治本的思维,原因何在?为官一任,根治下水道这类事情,利虽长远,功却可能不在当下。这就造成了一种短视的政绩观:任上看不到成绩的工作不急,积重难返的问题往往是出了人命才能高度重视,媒体曝光才能协调出动,上面检查才能突击应对。
约翰?奈斯比特曾在《中国大趋势》中提到,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下水道问题,单靠指令或是单靠民意都无法根除。上级政府部门首先必须改变问标不问本的政绩考核办法。有不少市长,因为大水淹死人而被问责,却没有哪一位市长,因为水漫城区而请辞。下水道等平时看不见的民生工程也应该严格纳入考核范围,通过立法或行政界定直径和深度等具体标准,确立阶段性目标,达不到就要问责。这就能够迫使城市管理者重新评估治本的价值。
同时,民众也需要为治本提供动力。惋惜消失在下水道的女孩,更要持续关注本城市的下水道改进,经常出谋划策、时刻监督政府的进展,当然也包括承担升级改建下水道带来的成本。
治本,难度总是会远远超过治标。无论对于管理部门还是民众,都面临着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斗争、局部调整和整体调整的博弈。提升治本动力,需要全社会思维的共同更新。
3月26日堵住裸官的“贪腐漏斗”
“裸官”已成为一个让贪腐行为加速、加剧的出口,需适当加以限制,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
继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申言“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后,地方也强力跟进。近日,广州市纪委决定,今年将对这种所谓“裸官”加大监督力度。
“裸官”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指亲属移居国外的官员。其实,在全球化时代,个人有跨境迁徙的权利,即便领导干部家属也不例外。但也要看到,对公职人员提出政治忠诚方面的要求,是现代行政体系的共识,世界各国莫不如此,这也是对“裸官”实行特殊监管的依据。
客观说,“裸官”确实面临较大的贪腐诱惑和贪腐空间。家属在国外,转移非法所得可能性加大;东窗事发或“金盆洗手”后,一走了之只需“一张机票、一本护照”,也更无后顾之忧。何况,要“努力赚钱”才能支撑家属在海外的生活,这也滋长了腐败意愿。“裸官”已经在事实上形成“漏斗效应”,成为一个让贪腐行为加速、加剧的出口。
虽然“裸官”一词始自2007年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庞家钰落马,但“先裸再逃”模式,却是很多贪腐者共同的选择:福建工商局原局长周金伙在被纪检机关约谈后留下“我已经远走高飞”字条遁逃,温州鹿城区原区委书记杨湘洪率团考察法国时突发“腰突”滞留不归……有人形象地将此总结为“三部曲”:和尚走了(家属出国)、庙走了(财产转移)、方丈也走了(贪官外逃)。一个“裸”字,尽涵其事。
从这个角度看,“裸官”的要害不在“裸”,而在“逃”;“裸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地下裸官”——那些我们不掌握情况、缺少监督的“裸官”。诱惑越大、风险越小,铤而走险的比例就越高,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事之常理。监督视野之外的“裸官”,相当于处身无人看管的果园,渴了饿了馋了,难免会伸手摘果子。
正因此,要监管“裸官”,首先要弄清谁是“裸官”。报告个人事项执行已久,对于组织,领导干部可谓“已裸”。然而,还需从报告出发,走出实质一步。梳理上报信息,准确监督核实,及时找到“裸官”,是制度起作用的发力点。广州以15%的比例抽查申报信息的措施也昭示,抽查核实、汇总分析并合理公开,必能进一步激发制度效力。
弄清谁是“裸官”后,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适当加以限制,有效防止“裸官”变“逃官”。深圳曾规定“裸官”不得任正职,东莞今年更进一步,“裸官”不得任班子成员,都是很有针对性的举措。说到底,断其利、增其险,既是对公信力的维护,也是对“裸官”本身的保护。
加大反腐力度,是中央一以贯之的坚定决心。增强社会信任、筑牢民意资源,这是促成中国进一步前行的“反腐红利”。“裸官”只是一个反腐切口,更多更艰难的战役,还期待我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攻坚到底。
3月27日打掉苹果“无与伦比”的傲慢
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则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不管这企业有多大来头,也跳不出这个基本原则
苹果公司在中国,一直是以励志片面目出现的,乔布斯的传奇恨不得成了创新的楷模。近些日子,这部苹果励志片忽然有演变成烂片的趋势:无视中国消费者、售后服务分三六九等、涉嫌偷税漏税、被抓到错处还死不认账……甚至还好意思自我称许“为消费者提供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
中国有句古话,桔逾淮而为枳。据说,苹果在美国本土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还不敢太傲慢,何以跑到中国,就“无与伦比”地耀武扬威了呢?
按理说,中国市场应该是苹果的“金主”才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市场在支撑着苹果的骄人业绩。有报告显示,中国是苹果公司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上一季度,包括零售在内,苹果在中国的销售额达73亿美元;在苹果公司去年12月份的收入增长中,中国占34%,比美国本土还高。那么,西方这枚苹果,对自己东方的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