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多个县(市);京津两市于2014年8月6日在京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王安顺、张庆伟代表双方签署了两省市《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等七项协议。故本题答案为BCD选项。
35.北京的山由两大山脉组成,分别位于北京的西部和北部。这两大山脉是:
A.灵山山脉
B.太行山脉
C.军都山脉
D.燕山山脉
【知识点】 地理国情
【答案】 BD
【解析】 北京的山区由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组成。北面是燕山山脉,西面是太行山山脉。故本题答案为BD选项。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
材料(一)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及相关单位要把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____________”的思路,健全办理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严格落实责任制。领导班子要加强对办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对于涉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建议,承办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研究,了解进展情况,推动问题解决;承办单位主管领导要及时协调解决办理建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要时亲自答复;要明确内部责任处室、承办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及工作要求;市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加大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力度;对于涉及全局,本单位难以协调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机关请示报告。
36.对上述文字的基本精神,概括最准确的是()。
A.增强履职意识
B.认真分析问题
C.科学分类指导
D.加强组织领导
【知识点】 主旨概括
【答案】 D
【解析】 文段首句引出“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工作”的话题,后文分主体阐述组织领导好此项工作的具体措施,且多次出现“组织”和“领导”这两个关键词,归纳概括对应D项。文段重点谈论的是行动措施,A项“增强意识”、B项“分析问题”非文段重点,C项“分类指导”在原文当中没有提到。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37.办理人大代表重要建议时,承办单位主要领导的职责是()。
A.亲自答复问题
B.推动解决问题
C.及时请示汇报
D.协调各方关系
【知识点】 细节查找
【答案】 B
【解析】 定位原文第二句话中“承办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研究,了解进展情况,推动问题解决”,可知对应B项。A项为承办单位“主管领导”而非“主要领导”的职责,C项是“本单位”的工作,D项在原文中没有提到。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38.根据文意,填入文中划横线处表述最恰当的是()。
A.诚恳明确答复、认真分类研究、积极恰当处理、加强统筹协调
B.积极恰当处理、认真分类研究、诚恳明确答复、加强统筹协调
C.认真分类研究、积极恰当处理、诚恳明确答复、加强统筹协调
D.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恰当处理、认真分类研究、诚恳明确答复
【知识点】 语句排序
【答案】 C
【解析】 本题涉及事件顺序的考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于人大代表的建议,应该先认真分类研究,然后积极恰当处理,再次诚恳明确答复,最后加强统筹协调。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39.根据文意,文中4个划线部分使用不恰当的是( )。
A.领导班子
B.承办单位主管领导
C.承办责任人
D.市政府各部门
【知识点】 病句辨析
【答案】 D
【解析】 D项“市政府各部门”与前后分句主体矛盾,前文主体为“承办单位”、后文主体为“本单位”指的还是承办单位而非“市政府各部门”,应改为“各承办单位”。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40.本文的公文类型最可能是()。
A.通知
B.纪要
C.批复
D.函
【知识点】 基础知识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公文文种的类型,文段是向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发布需要执行相关工作要求的事项,属于通知。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材料(二)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之前普遍认为“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但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变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该研究还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5350年以来(截至2005年)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的含量相互消长,呈现周期性变化。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公元年220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年1200年、公元年9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以及公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后,约年500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着的500年周期。在中国历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我国着名科学家竺可桢在这方面卓有成果,他注意到,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1654年(顺治十一年)11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由于温度下降,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树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树。“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今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中科院的研究认为,大约从公元1830年开始了一个暖期,现在处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可能已经达到峰值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41.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关键词的一项是()。
A.500年周期 全球气候
B.明清小冰期 竺可桢
C.峰值 花粉含量谱分析
D.暖相位 冷相位
【知识点】 标题选择
【答案】 A
【解析】 本段文字为“总分”结构,先强调了关于“气候变暖的新观点”:气候变暖存在500年的自然周期;随后通过对“花粉”的研究和“明清小冰期”来进行解释说明。所以,核心是围绕着“全球变暖”和“500年周期”来论述的。B、C、D项都是属于解释说明部分,本身不是重点。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42.关于中科院的研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为自然周期所致
B.东北气候变化研究的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
C.未来有进入气候冷相位的趋势
D.花粉含量分析是气候研究的最有效手段
【知识点】 细节理解
【答案】 D
【解析】 D项表述“最有效手段”太过绝对,所以不选。A项强调的“周期”与第一段中科院提出的新观点“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相同;B项强调的“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与第二段信息“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可以准确定年……分析了5350年以来的……”符合;根据最后一段信息,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43.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显示气候变暖
B.松树和栎属植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长
C.花粉含量变化显示属于气候呈现冷暖周期
D.气候研究最可靠的数据多集中在公元前
【知识点】 细节理解
【答案】 C
【解析】 根据第二段及第三段信息可知,“花粉含量变化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着的500年周期”,C项说法正确。根据第二段信息“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可知,沉积层本身并不能显示气候冷暖,A项错误;根据第二段信息“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可知,B项“栎属植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长”错误;D项“最可靠数据”表述太绝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44.关于“明清小冰期”,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京杭运河南段出现了少有的封冻现象
B.竺可桢的《北游录》记载了当时的状况
C.江西的柑橘种植遭受了严重打击
D.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极寒天气
【知识点】 细节理解
【答案】 B
【解析】 根据第四段信息“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可知,B项偷换概念。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45.这段文字主要( )。
A.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B.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C.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
D.论证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点】 主旨概括
【答案】 C
【解析】 本段文字为“总分”结构,先强调了关于“气候变暖的新观点”:气候变暖存在500年的自然周期;随后通过对“花粉”的研究和“明清小冰期”来进行解释说明。可知,是在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材料(三)
科技对学术进程影响巨大,影响中国学术进程的科技活动,有三个重要的关键点,一是纸的发明,二是印刷技术的普及,三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古籍数字化为其中之一)。前二者对学术的巨大作用已被历史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左右学术的趋向也初露端倪。不过,人们在认识科技与学术的关系时,往往关注积极方面。比如人们认为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书籍的出版和文学的繁荣;汉末魏晋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极大地促进了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雕版印刷的积极作用也被充分认识。两末时期的刻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教育文化传播,并且作为一种产业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都市文化的布局,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_________________。不讲或少讲并不等于存在,事实上早在北宋,苏轼等人已经开始思考印刷流行对文人的影响。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对此问题,叶梦得亦颇有体悟。其《石林燕语》指出刻本书籍广泛传播后的两个弊端:一是读书人育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二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刻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刊正。感知数学化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一样,虽然也对学术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却是历史的必然,无可逆转。根据历史经验预测数字化进程,可能有两个特点:一是数字化感知最终取代纸本书籍,二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从历史来看,纸书取代简牍,印刷取代抄写,都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经济成本的降低需要技术改进的支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纸张起初很稀有,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享用,随着技术改进、成本降低,纸张才逐渐普及。二是因为观念的变化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末魏初重简轻纸,对粗糙的纸张并不认同,纸的应用往往与俗文化连在一起。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取代简牍。纸简替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刻本取替写本则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之后方才完成,均完成了较长的一段时期。可以设想,电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电子出版得到官方认可,电子文献征引获得“合法性”,各种电子书籍和电子商品全面普及等等,均需漫长的时日。
46.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很少将学术与政治环境联系起来
B.没有比纸和印刷更重要的发明了
C.科技进步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D.科技对学术的负面作用却鲜少提及
【知识点】 语句填空
【答案】 D
【解析】 通过此空出现的位置和逻辑分析可知,应起到总结全段的作用。本段核心在于,强调了“印刷技术流行对文人的消极的影响”,换言之,也就是D项所说的“科技对学术的负面作用”,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47.下列哪项属于科技对学术的消极影响?()
A.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成文化普及
B.两宋刻书作为一种产业加速商业经济的发展
C.印刷术的推广促进教育文化传播
D.刻本流行使得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