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知识点】 细节查找
【答案】 D
【解析】 根据第二段“科技与学术的积极关系”可知,A、B、D项在此范围内。只有D项,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表述的是“消极影响”。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48.下列哪项最有可能是苏轼的观点?()
A.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B.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C.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
D.轻于蝉翼薄于纱,栏画乌丝整双斜。不用文人愁纸贵,淡黄遍种瑞香花
【知识点】 态度理解
【答案】 A
【解析】 根据第三段信息“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读书人诵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可知,苏轼的观点是:书多反而让文人不喜欢读书了(诵读灭裂)。A项强调的科举之士(文人)束书不观是对其观点的准确反映。B项强调的“讹谬者”与C项强调的“缮写模勒”都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强调的第二个弊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刊正”,而此观点与苏轼观点不一致。排除B、C。D项“轻于蝉翼薄于纱,栏画乌丝整又斜”强调的是“纸张非常好”,与苏轼观点无关。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49.下列哪项与最后一段的内容不符?()
A.数字化古籍最终可能取代纸本书籍
B.成本降低是纸张取代简牍的重要前提
C.纸简替代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后方才完成
D.电子文献合法征引是电子文本取代纸本的必要条件
【知识点】 细节理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最后一段信息“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取代简牍。纸简取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可知,C项偷换时态,是在“魏晋时期”而非“明清之后”。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50.文章接下来最有可能探讨的是()。
A.古籍数字化有无必要
B.古籍数字化对学术的影响
C.科技对当代文化传播的新影响
D.纸本与电子文本共存时代的特点
【知识点】 下文推断
【答案】 D
【解析】 本篇文章后半部分论述的核心为“电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结语推断题的做题原则“话题一致,理顺逻辑”可知,接下来讲述的核心应与“电子文本与纸本的关系”相关;从逻辑上讲,上文既然谈到了“电子文本取代纸本需要漫长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二者共存的时间段内的特点”。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材料(四)
克里米亚半岛半位于乌克兰的最高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仅在北部有狭长地带与乌克兰大陆相连,东部与俄罗斯相邻,克里米亚自古就有“黑海门户”之称,对于俄罗斯来说,几百年来,黑海都是其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通过克里米亚可以遏制与之隔海相望的土耳其,染指东南欧门户巴尔干,南下地中海、印度洋。今天的俄罗斯版图是400年扩张的结果。16世纪中叶,由于北方海域冰冻期长,俄国是个地处东欧平原的内陆国家。当时在位的伊凡四世强烈意识到俄国需要出海口。他提出:“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18世纪初,彼得一世通过吞并大体上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领土,获得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口,得以“了望欧洲”。到了18世纪后半期,沙皇叶卡捷琳娜瞄准了黑海,她的目标就是克里米亚:“它是俄国和土耳其领地的钥匙,当它属于土耳其时始终是危险的,当它属于俄国时,俄国的安全就可靠而稳固,亚速海和黑海也会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由于处在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克里米亚在历史上从未获得过长久的平静。考古发现认为,克里米亚半岛最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即今天苏格兰、爱尔兰人的祖先。公元前7世纪,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取代凯尔特人。希腊人随后抵达,陆续建立了一些城邦殖民国家。公元前15年,罗马人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此后随着罗马帝国分裂,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尔人、可萨人、钦察人、蒙古人如潮水般先后占领过克里米亚。成吉思汗西征后,克里米亚归其长子术赤一系所建的金帐汗国所有。1430年,术赤的后代建立信奉伊斯兰教的克里米亚汗国,臣属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在那个时候,鞑靼骑兵经常深入东欧大草原,捕捉白人并卖给土耳其人为奴。16世纪,当莫斯科公国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时,奥斯曼帝国已经开始衰败。从1676年开始的200多年中,共爆发了11次俄土战争。在沙皇叶卡捷琳娜的主导下,1768年,通过第五次俄土战争,沙俄强迫土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其要求之一就是让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接着又通过第六次俄土战争迫使土耳其在《雅西合约》中正式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国。1787年,叶卡捷娜为了宣示对克里米亚的主权,特意邀请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一同前往克里米亚半岛“度假”,她甚至赞美说,克里米亚是她的嫁妆。
51.第2段中伊凡四世说“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意思是( )。
A.海上贸易非常重要
B.海洋渔业资源丰富
C.海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
D.海洋是天然的安全屏障
【知识点】 词语理解
【答案】 D
【解析】 根据第二段信息“伊凡四世强烈意识到俄国需要出海口……”及第三段信息“彼得一世通过……获得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口”、“沙皇叶卡捷琳娜瞄准了黑海……当它属于俄国时,俄国的安全就可靠而稳固……”,可知,克里米亚作为出海口是被俄国作为安全屏障的。此外,根据下文意思“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安全问题”可知,文章是围绕“俄国安全”来谈的。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52.关于俄国觊觎克里米亚半岛的原因,文中未提到的是()。
A.为了此地丰富的油气资源
B.俄国深处内陆缺少出海口
C.占据有利的国际地理位置
D.为了维护自身的边疆安全
【知识点】 细节查找
【答案】 A
【解析】 根据第二段和第三段信息可知,B项强调的“出海口”正确;根据第一段“克里米亚自古就有‘黑海门户’之称”可知,C强调的“地理位置”正确;根据第三段、第四段及第五段强调的“俄国安全问题”可知,D项正确;A项中强调的“油气资源”属无中生有。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5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最早在克里米亚建国的是希腊人
B.克里米亚汗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C.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克里米亚正式归属俄国
D.《雅西合约》中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
【知识点】 细节理解
【答案】 D
【解析】 根据第五段信息“沙俄强迫土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其要求之一就是让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可知,D项偷换概念。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54.下列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是()。
A.叶卡捷琳娜的“嫁妆”
B.“黑海门户”的坎坷史
C.历史上的克里米亚汗国
D.走向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知识点】 标题选择
【答案】 B
【解析】 本文的论述核心为“克里米亚”,开篇先总述“克里米亚有‘黑海门户’之称”,随后强调了“俄国对克里米亚的重视”,最后强调了“克里米亚的发展历程”及“俄国与土耳其对克里米亚之争”。综上所述,B项最符合,“黑海门户”的坎坷史,也就是克里米亚的发展历程。A项和C项只说到了“克里米亚”,但并未强调“历史上的发展”,核心意思缺失;D项论述核心为“奥斯曼帝国”与本文论述核心无关。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55.文章接下来最可能描述的是()。
A.叶卡捷琳娜对国内的统治及对外扩张
B.克里米亚在归属俄国后直到现代的历史
C.奥斯曼帝国失去克里米亚后的应对策略
D.俄土战争后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
【知识点】 下文推断
【答案】 B
【解析】 本篇文章最后一段论述重点在“俄国取得了对克里米亚的主权”,所以根据结语推断题的做题原则“话题一致,理顺逻辑”可知,接下来讲述的内容应与“俄国与克里米亚的关系”有关,只有B符合。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材料(五)
斑头雁冬天的栖息地与海平面齐平,为了飞到夏繁殖地,斑头雁至少要飞到海拔5000米的高度,才能飞越横亘其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个高度,空气密度大概只有海平面的一半,鸟通过振动翅膀产生升力,就要消耗更多能量,要更难获得飞行中需要的氧气。然而研究发现,它们通常一天之内就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这些鸟本可以充分借助白天吹上山脊的南风来减少能量消耗,然而它们却要等到相对平静的夜晚,完全靠体力完成这一飞越。在飞行中,后面的鸟通常飞在前一只鸟的侧后方,形成“人”字队形。关于这种队形,有两种观点比较流行。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字队形与定向有关。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时,需要找到和穿越几个高海拔的通道。斑头雁一生中会多次迁徙,通常由年长而有经验的斑头雁在前面带路。但为什么鸟要保持人字形,而不是一只紧跟一只?另外,似乎只有斑头雁这种体形较大的鸟才保持队形,小型候鸟成群迁飞时,通常是没有队形的,虽然它们也需要定向。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与速滑团体项目类似。为了减少因克服空气阻力而产生的体能消耗,速滑运动员会以一种紧凑队形前进,一名运动员在前,另外三名依次紧随其后。开路的运动员由于需要克服全部阻力,很容易筋疲力尽,因此他们会轮流在前。与之类似,带路的斑头雁也会不时与后面的鸟换位,但是为什么斑头雁不以直线队形飞行?飞行运动除了要克服水平方向上的空气阻力,还需要产生上升力以保持飞行状态。也许飞行时稍微偏移位于前面的同伴,虽然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空气阻力,却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为保持升力而消耗的体能。事实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一推断。飞行中,鸟的翅膀会形成一股涡旋状的循环气流。来自右翅的涡流逆时针旋转,来自左翅的涡流则顺时针旋转,在鸟正后方,两股涡流都是向下的,两侧的气流都是向上的。如果鸟飞在同伴的正后方,则将处在向下的气流中,这会增加维持飞行状态的能耗;当位于同伴的后侧方时,则可利用向上的气流,得到升力。因为鸟的翅膀上下振动,所产生的涡流会随时间、空气不断变化。若想从空气涡流中获益,飞行时所处的位置必须非常精确。有人认为,这可能解释了为何只有体型较大的鸟类才以一定队形迁飞,因为鸟拍打翅膀的频率与体型成反比。体型较小的鸟不太可能准确跟踪涡流。
56.斑头雁冬天的栖息地与海平面齐平,为了飞到夏繁殖地,斑头雁至少要飞到海拔5000米的高度,才能飞越横亘其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个高度,空气密度大概只有海平面的一半,鸟通过振动翅膀产生升力,就要消耗更多能量,要更难获得飞行中需要的氧气。然而研究发现,它们通常一天之内就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这些鸟本可以充分借助白天吹上山脊的南风来减少能量消耗,然而它们却要等到相对平静的夜晚,完全靠体力完成这一飞越。在飞行中,后面的鸟通常飞在前一只鸟的侧后方,形成“人”字队形。关于这种队形,有两种观点比较流行。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字队形与定向有关。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时,需要找到和穿越几个高海拔的通道。斑头雁一生中会多次迁徙,通常由年长而有经验的斑头雁在前面带路。但为什么鸟要保持人字形,而不是一只紧跟一只?另外,似乎只有斑头雁这种体形较大的鸟才保持队形,小型候鸟成群迁飞时,通常是没有队形的,虽然它们也需要定向。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与速滑团体项目类似。为了减少因克服空气阻力而产生的体能消耗,速滑运动员会以一种紧凑队形前进,一名运动员在前,另外三名依次紧随其后。开路的运动员由于需要克服全部阻力,很容易筋疲力尽,因此他们会轮流在前。与之类似,带路的斑头雁也会不时与后面的鸟换位,但是为什么斑头雁不以直线队形飞行?飞行运动除了要克服水平方向上的空气阻力,还需要产生上升力以保持飞行状态。也许飞行时稍微偏移位于前面的同伴,虽然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空气阻力,却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为保持升力而消耗的体能。事实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一推断。飞行中,鸟的翅膀会形成一股涡旋状的循环气流。来自右翅的涡流逆时针旋转,来自左翅的涡流则顺时针旋转,在鸟正后方,两股涡流都是向下的,两侧的气流都是向上的。如果鸟飞在同伴的正后方,则将处在向下的气流中,这会增加维持飞行状态的能耗;当位于同伴的后侧方时,则可利用向上的气流,得到升力。因为鸟的翅膀上下振动,所产生的涡流会随时间、空气不断变化。若想从空气涡流中获益,飞行时所处的位置必须非常精确。有人认为,这可能解释了为何只有体型较大的鸟类才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