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TOP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10年题库版--中学教育学五(三)
2010-12-18 15:32:53 来源: 作者: 【 】 浏览:1522次 评论: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3、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高等教育延伸。( )
对 错  
参考答案: N     答案解析: 杜威强调的是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论。
4、杜威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教师中心理论。( )
对 错  
参考答案: N     答案解析: 西方古代教育以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最为典型。
5、西方古代教育以埃及和雅典最为典型。( )
对 错  
参考答案: N     答案解析: 是《论语》,《论语》是孔子的言论汇集。
6、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地通过《学记》反映出来。( )
对 错  
参考答案: N     答案解析: 这是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苏格拉底以善辩著称。
7、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柏拉图。( )
对 错  
参考答案: N     答案解析: 题干表达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家的主张。
8、反对压抑儿童本性,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的是存在主义教育家的主张。( )
对 错  
参考答案: N     答案解析: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的形成。
9、夸美纽斯的《教育漫话》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
对 错  
参考答案: N     答案解析: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发展起来了。
10、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发展起来了。( )
对 错  
名词解释
(每小题2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答案解析:
1、职业教育
  
参考答案: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答案解析:
2、学校文化
  
参考答案: 年龄特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共同特征。     答案解析:
3、年龄特征
  
参考答案: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答案解析:
4、狭义的教育目的
  
参考答案: 国家课程:是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答案解析:
5、国家课程
  
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20分)
参考答案: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答案解析:
1、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参考答案: 教学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
2、教学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 一节好课应达到下列几方面的标准:(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答案解析:
3、一节好课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参考答案: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答案解析:
4、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论述题
(共10分)
参考答案: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儿开始。     答案解析:
1、试论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案例分析题
(共10分)
参考答案: 分析我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现状,如独生子女重智轻德、重教化轻养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生活等误区,指出家庭教育的应然走向,重德性、重生活等。     答案解析:
1、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惠,国家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这诸多的恩惠中,让人感受最直接、最深切、最强烈的首推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教诲之恩,对于父母、师长,无论如何回报,也难以答谢其深恩厚爱于万一。试分
  

Tags:中学教育学 责任编辑:w48225117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10年题.. 下一篇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10年题..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