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事行为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
一、“法律事实”的体系
事件(自然事件、社会事件)
合法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行为
民事行为 ① ② 处分权利行为
法律事实 (意思表示行为) 确定无效 婚姻、收养行为
非法民事行为 可变更、可撤销 遗嘱行为
行为 效力待定
无因管理、不当得利
法律关系 事实行为 创作、发明
(非意思表示行为) 先占
侵权行为
违约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
考点:理解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意思表示?
(一)民事法律行为
1、民法通则: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合法行为。
2、经典教科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引起私法上效果为目的的行为。
注意:民事法律行为必是合法行为。
称呼: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可撤销的、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二)意思表示
1、意思表示的构成
(1)(效果)意思:希望发生“法律上”——即“民法上”效果的主观愿望。
(2)表示(行为):表达于外,使人知晓——明示(口头、书面)、默示(行为、沉默)。
推论:
2、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完成时生效)
3、意思表示与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1)纯粹非表意行为:集邮;与朋友看电影
(2)好意施惠行为:当事人就其约定,欠缺法律效果意思,无受其拘束的意思,如搭便车到某地、火车过站叫醒、顺路投寄信件等。
考法1:一般的判断有无意思表示(是否成立民事法律关系)
1、下列哪一情形下,乙的请求依法应得到支持?(2010-1)
A.甲应允乙同看演出,但迟到半小时。乙要求甲赔偿损失
B.甲听说某公司股票可能大涨,便告诉乙,乙信以为真大量购进,事后该支股票大跌。乙要求甲赔偿损失
C.甲与其妻乙约定,如因甲出轨导致离婚,甲应补偿乙50万元,后二人果然因此离婚。乙要求甲依约赔偿
D.甲对乙承诺,如乙比赛夺冠,乙出国旅游时甲将陪同,后乙果然夺冠,甲失约。乙要求甲承担赔偿责任
2、下列哪些情形构成意思表示?(2007-51)
A.甲对乙说:我儿子如果考上重点大学,我一定请你喝酒
B.潘某在寻物启示中称,愿向送还失物者付酬金500元
C.孙某临终前在日记中写道:若离人世,愿将个人藏书赠与好友汪某
D.何某向一台自动售货机投币购买饮料
考法2:精确的判断是否成立买卖合同
3、下列哪一情形构成重大误解,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2012-3)
A.甲立下遗嘱,误将乙的字画分配给继承人
B.甲装修房屋,误以为乙的地砖为自家所有,并予以使用
C.甲入住乙宾馆,误以为乙宾馆提供的茶叶是无偿的,并予以使用
D.甲要购买电动车,误以为精神病人乙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与之签订买卖合同
4、某酒店客房内备有零食、酒水供房客选用,价格明显高于市场同类商品。房客关某缺乏住店经验,又未留意标价单,误认为系酒店免费提供而饮用了一瓶洋酒。结帐时酒店欲按标价收费,关某拒付。试分析本案?[ 答:关某应按标价付款。]
5、教授甲举办学术讲座时,在礼堂外的张贴栏^91考试网告其一部新著的书名及价格,告知有意购买者在门口的签字簿上签名。学生乙未留意该公告,以为签字簿是为签
到而设,遂在上面签名。对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答:乙的行为并非意思表示,在甲乙之间并未成立买卖合同,也不能认为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无效。
]
解析:
1、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
任何民事法律权利义务关系都源于法律事实发生,这样的能够引起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也就是法律要件。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事件是客观事实,如洪水、
人的出生与死亡;行为是主观事实,例如订合同、请律师、盗版等。行为按适法性,又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反行为,不违反禁止性或限制性法律规范的行为属合法行
为,反之属违法行为;按行为有无私法效果意思又可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含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意思表示的行为谓表意行为。反之,意思表示中没有发生
权利义务关系内容的,谓非表意行为,例如集邮。民事行为是表意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无效、可撤销、效力未定等其他民事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以及之外
的表意行为都属于民事行为,但不包括事实行为。民法通则第54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这是法律对
于民事法律行为所下的定义,其涵义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按当事人意思发生变动权利义务关系效果的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民事法律行为是私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体依意思作出的变动民事关系的行为,而不是政府机关行使国家权力、法院依审判权作出的裁判行为等利用公权力作出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所谓合法,就是说它所追求的效果“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主义公共利益”。这也是法律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区别。违法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如不履行合同,也能够引起法律效果,但那不是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果,而是法律直接规定的效果。
(3)民事法律行为是表示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任何民事法律行为都必须具备意思表示这一要素。所谓意思表示,是当事人想要实现一定效果的内心意思对外表示。例如打算购买电脑,想要乘飞机去外地办事,这是内心意思,而实际去买电脑、购飞机票,就是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这个特征,使得民事法律行为与不追求民事法律效果的合法行为区别开来。例如朋友之间一起看电影、旅游、踢足球,那仅仅是娱
乐,并不追求什么权利义务,从而不属民事法律行为。同时也与非表示行为区别开来。所谓非表示行为,是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合法民事行为。当然,在该行为
中,可能含有引起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的意思表示,也可能不含有这样的意思表示,然而作为法律要件,却不要求具备意思表示。例如捕鱼、文学创作,不管行为人有
没有取得所有权或者著作权的意思,民法规范直接规定了权利的发生。简而言之,非表示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只要有行为就足够了,而民事法律行为却不然,
不具备意思表示,就不称其为民事法律行为。
(4)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意思决定效果的行为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意思自治,它主张人们在民事生活中自己做主,自己负责。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规定于它的要素即意思表示当中。只要意思表示中所要实现的效
果是合法的,法律就听任其依照内容发生法律效果,设定权利,负担义务,或使权利义务变更、终止。例如,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于合同约定,委托代理
权产生于授权行为中的意思,遗嘱继承权,产生于遗嘱的内容,如此等等。
3、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行为能力适格者将意欲实现的私法效果发表的行为。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
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不是寻常意思,而是体现为民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
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
作为意思表示,其表示客体必须是意思,意思之外的表示,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事实通知。事实通知,又称观念通知,其表示的是某种事实,而非意思。合同法中规定的承诺迟到通知、债权让与通知等虽也都是表示,但客体却是事实,而不是意思。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是由当事人意思表示决定,如果虽有表示意思的行为,但法律效果不由该表示的意思内容决定的表示之意思,仍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催告、拒
绝要约等,虽然也是一定意思的表示,然而其效果却不取决于意思,而是取决于法律的规定,故民法上称之为意思通知,以与作为民事法律行为要素的意思表示相区
别。
4、意思表示的效果
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由于意思表示作成后,将要影响表意人、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利益,因此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须受其约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力。如表意人作成订立合同的要约,相对人即产生承诺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