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传染源。接触麻疹后7天到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红色斑丘疹开始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和上肢,第3天到达下肢和足部。 预防:1、控制传染源 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易感者检疫观察3周。 2、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球蛋白 3、主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 风疹 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 典型临床表现: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持续1月左右, 散在斑丘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底。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一般历时3天。 预防:隔离期——出疹后5天。 幼儿急疹 发热3~5天,热退后出疹 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颈部、上肢较多 皮疹间有正常皮肤 猩红热 病原菌:A族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 前驱期:发热,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有脓性分泌物。草莓舌,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出疹期:皮疹最先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通常24小时布满全身。细小丘疹,压之苍白,帕氏线。 恢复期:情况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 治疗: 首选青霉素。 预防: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流行病学:人是唯一宿主。隐性感染和轻症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以粪―口途径传播。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 脊髓型特点:迟缓性、不对称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 下肢及大肌群比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 典型临床过程 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隔离期:至少40天。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病原菌:痢疾杆菌 发病机制 ①个体反应性 本病多见于营养状况较好、体格健壮的2~7岁小儿,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特异性体质有关。 ②细菌毒素的作用:痢疾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可大于40℃,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无腹痛或腹泻。 类型 休克型 吐咖啡样物 脑型 混合型 诊断 大便常规
9 结核病 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 主要传染源——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 结核是细胞免疫,属Ⅳ型变态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 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 方法:PPD注入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交界处皮内,48~72小时观测结果。直径 ﹤5mm – 5~9mm + 10~19mm ++ 20mm 以上或有水疱、坏死 +++ 强阳性 临床意义:+——曾接种过卡介苗,人工免疫所致 受过结核感染 1岁以下提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 +++——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两年内阴性变阳性或直径由小于10mm到大于10mm,且增加幅度大于6mm——提示新近有感染。 阴性反应:未感染过结核 结核变态反应前期 假阴性反应 技术误差或所用结核菌素已失效 预防麻疹对预防结核病有较大意义。 抗结核的首选药和必选药——异烟肼 结核病预防性化疗的疗程:6~9月 原发性肺结核 为小儿时期患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 典型的原发综合征:呈“双极”病变,典型哑铃“双极影” 压迫症状 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分叉处——痉挛性咳嗽 压迫支气管使其部分阻塞时——喘鸣 压迫喉返神经——声嘶 压迫静脉——颈静脉怒张 结核性脑膜炎 病理改变:脑底改变最明显 临床表现 早期(前驱期)小儿性格改变:少动、喜哭、易怒 中期(脑膜刺激期)前囟膨隆(主要特征)。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颅神经障碍(主要为面神经) 晚期(昏迷期) 昏迷、半昏迷,嗜睡,频繁惊厥 脑脊液检查 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 涂片检查结核菌检出率高 糖和氯化物降低同时降低(结核性脑膜炎典型表现) 蛋白升高。 诊断 脑脊液中有蜘蛛网薄膜形成,涂片结核杆菌(+)(确诊) 胸部X线 (很重要) 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 疗程8~12周 原发综合征 首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 肺门淋巴结肿大 首选:异烟肼+利福平 结脑强化治疗 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 强的松作用:抑制炎症渗出,减轻脑水肿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