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2:13: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春?阴
[清]史台懋
积阴如梦暗春城,醉拥衾稠①睡不成。
芳草隔帘寒色重,落花空院雨声轻。
谁家画阁和云启,野老乌犍破晓耕。
明日新晴山下路,东风纨扇几人行。
  [注]①稠:单被。亦泛指衾被。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春雨绵绵,醉酒而卧仍难以入眠的情状,写出春阴浓重。
B.颔联写芳草、落花、雨声,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环境的特点。
C.颈联写人们打开画阁向外张望,看到了农人们晨起辛勤春耕之景。
D.尾联虚处落笔,想象雨后天晴,山下路边几人沐浴东风踏春之景。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1)春日无绪的闲愁之情。如,醉卧不眠,静听花落、雨声,闲适与轻愁参半。
  (2)对春日美景和雨后初晴的向往、喜悦之情。如,画阁开启,农人春耕的实景,“山下路边”游人踏青的想象之景,充满作者向往、喜悦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小题1:驾一叶之扁舟,??,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小题2:?,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小题3:十二门前融冷光,?。(李贺《李凭箜篌引》)
小题4:千岩万转路不定,?。(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参考答案:
小题1: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小题2:休说鲈鱼堪脍
小题3:二十三丝动紫皇
小题4:迷花倚石忽己暝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要化整为零,经常复习记忆。每空一分,该句有误不得分。注意下列字形:“匏樽”“蜉蝣”“鲈”“脍”“紫皇”“暝”。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诗歌鉴赏。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1、前四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四句描写了山村秀美的田园,丰富的物产,邻里的和谐无争。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和谐安宁,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2、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教师的桑柘”以及“蚕娘胎洗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中?琴
唐·卢仝①
?五音六律十三徽②,
?鹤响思庖羲③。
? 一弹流水一弹月,
? 水月风生松树枝。 琴?诗?
宋·苏轼
? 若言琴上有琴声,
?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释:①卢仝,中唐诗人。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不满,不愿仕进。诗作风格奇特,诗风浪漫。②五音六律,泛指音乐。十三徽,琴徽以多以贝壳为之,共有十三个。③庖羲,即伏羲。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1)两首诗的内容都围绕琴声展开,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各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它们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卢诗重在表现演奏者的技巧高妙和琴声让诗人陶醉(答“诗人因听琴而产生的遐想”也可),苏诗重在探讨琴声从何而来的道理(答“事物间是相辅相成的哲理”也可)
(2)卢诗艺术手法和效果:卢诗主要通过比喻(把琴声比作龙吟鹤响)、联想(思庖羲)、通感(“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是以听觉和视觉的融合写弹琴的高妙和听琴的感受)等艺术手法形象表现了琴声的高妙和听者的感受。苏诗则主要通过两个反问(何不鸣,何不于),加深读者印象,引发读者的思考,也别具新鲜韵味。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邯郸道上①
清·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②。
注:①邯郸:古都邑,县名。周、秦、汉时为黄河北岸最大的商业中心,亦为中原交通要冲。②卢生: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的人物,卢生于邯郸邸舍遇道士吕翁,自叹穷困,吕翁乃授之枕,以入梦。生梦中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客舍主人炊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小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小题2】 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树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小题2】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可以根据诗句赏析,加以分析即可。时值秋天,邯郸道上潦水干涸,祠庙殿宇坍塌颓坏,古木苍苍,荒凉冷落,秋风一吹,响起一片萧瑟的声音。往日的列国都城,今天已经衰败不堪。然而,这里曾经是许多英雄豪杰奋斗过,创造出难以详述的丰功伟绩的地方。如今怎样呢?社会的变化,人世间的沧桑,使得这一切,早已无影无踪了。可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卢生,是唐代沈既济《枕中记》中的主人公,就是著名的“黄粱梦”的故事主人公。拜卢生,即追求功名的同义语。当年,卢生热衷功名,所得到的只不过是梦中的荣耀而已。这自然会使我们想到:今天这些名利之客步其后尘,又能得到什么呢?即使他们生前取得了功名利禄,身后又能留下什么呢?这两层含义,前者以典故本身的寓意作了辛辣的嘲讽,后者则以上二句的凄凉景象作了深刻的揭示。可见,人世间的穷通荣悴是不足道的,人们也大可不必为此而奔波劳碌。所以,这首诗的旨意就是对人们热衷于功名利禄痛下针砭,是一篇醒世之作。诗人以蹉跌衬托、含蓄婉曲的方法,来表达人生哲理意味很浓的思想,深沉有力,发人深省,颇有艺术感染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