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22 12:13: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①。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小题1:请简析首联第一句中“冷”字的好处。(5分)
小题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冷,寒冷之意。(1分)②此字双关。“冷”字既写出了郡斋气候之冷,更突出了诗人心里之冷。(2分)③ “冷”字字少意丰,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写思念山中客蓄势。(2分)
小题2:对友人的真挚怀念之情,又落寞惆怅之情。(2分)诗人“念”山中之客,想友人山中生活情景,“持酒”“远慰”都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2分)“满空山”“何处寻”表现出寻寻找有人而不能的落寞惆怅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清冷。由于这两种冷,诗人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小题2: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诗骨”,指诗中 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这首诗的“诗眼”“诗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颔联、颈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其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的“诗眼”是“孤”,“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2)示例一: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示例二: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形象地写出了孤雁被思念缠绕、被痛苦煎熬的情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小题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小题2: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小题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情节情节分析的题目,既然没写宴饮,哪些的什么,和宴饮的关系如何即可得到答案,写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
小题2: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分析的题目,先明确情感是:知与谁同,如何的表达呢?借惜花来惜人,答题时结合诗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涉江
屈原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将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舱船余土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僮佃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赢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1.第一、二段诗人写流放之途单单是为了记录流放的行程,着力描写沿途的景色吗?还有没有其他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诗中,诗人援引四位历史人物的不幸遭遇是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屈原什么样的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描写行程和景色,并不单单为了介绍流放的路线和沿途的景物,而是着力描写诗人的去国怀乡、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离去的主观心绪。
2.为了自比与自我安慰。
3.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决不妥协的精神和意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高 荷
元稹
种藕百余根, 高荷才四叶。飐闪碧云扇, 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①。不学着水荃②,一生长怗怗③。
[注释]①擪,音yè,按、压。?②荃,一种水草。③怗,音tiē,安定,安宁。
小题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将藕与荷并写,“才”字感喟颇深,可见高荷难得。
B.“飐闪”写风吹叶动之状,以“扇”喻荷叶,生动贴切。
C.荷叶因风力的抬举而亭亭玉立,故而别有一番娇美风姿。
D.荷虽有“圆”、“青”等特点,但作者强调的是其“高”。

②诗歌最后两句写了“荃”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荷”有什么关系?请简答。(4分)
小题2:某些事物往往因其所具有的特征而被人寄寓某种志趣或情感。请说明元稹笔下“高荷”有怎样的寄寓;并请你另举一物,根据其特征阐发其可以象征的志趣或可以寄托的情思。(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C
②写了“荃”贴近水面,因而一生安宁;写“荃”是为了反衬“荷”,突出“荷”的高举及因“高”而会遭到外力打击的特点。
小题1:①元稹借高荷寄寓了这样的人生原则:为人自当追求高远的境界或坚守高洁的情操虽遭外界打击摧残历经艰险也矢志不渝。②举例:略。


本题解析:
小题1:①C“风力的抬举”不当,应为“自抬举”,自己勉力挺拔向上。②结合“不学着水荃,一生长怗怗。”可得“荃”的特点是“怗怗”,即安宁。再答与“荷”的关系,也就是为了反衬“荷”,突出“荷”的高举及因“高”而会遭到外力打击的特点。
小题1:首先答出元稹笔下“高荷”有怎样的寄寓,再举出另一物,根据其特征阐发其可以象征的志趣或可以寄托的情思。可举“梅花”“凤凰”等。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