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13:07: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皆泣,能仰视——莫:没有。
B.然今困于此——卒:最终。
C.赤泉侯人马俱惊,易数里——辟:同“避”。
D.复聚其骑,其两骑耳——亡:丢失。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汉军诸侯兵围之数重/②以故汉追
B.①于是项王上马骑/②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C.①麾下壮士骑从八百馀人/②所当破,所击者服
D.①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②乃分军为三,复围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项羽英勇无畏的一组是(? )
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②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③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④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汉军兵临城下之时的饮酒夜歌,既表现了他的穷途末路,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位昔日驰骋疆场的英雄的悲壮人生。
B.在兵围垓下之时,项羽对虞姬的“悲歌慷慨”,表现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的儿女情怀,司马迁的这段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
C.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在渡过了淮河后仅剩一百余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正是这惨烈的战争场面使项羽认识到自己是大势已去。
D.文段结尾处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表现了这位末路英雄的威势,此时的项羽仍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D
4.C
5.(1)那些胆敢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打败,那些我所攻击的人都向我屈服,我从来未曾打过败仗,于是称霸天下。
  (2)项王于是奋力驰骋,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了一百几十人,重新聚集自己的人马,发现仅仅损失两人两马而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苖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天运历纪,千岁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霸王之气,见于地户。子胥以是挟弓干吴王。”于是要大夫种入吴。
此时冯同相与共戒之,伍子胥在吴,自与不能关其辞。蠡曰:“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乃入越。越王常与言尽日。大夫石买,居国有权,辩口,进曰:“炫女不贞,炫士不信。客历诸侯,渡河津,无因自致,殆非真贤。历诸侯无所售,道听之徒,唯大王察之。”于是范蠡退而不言,游于楚越之间。大夫种进曰:“昔者,市偷自炫于晋晋用之而胜楚伊尹负鼎入殷遂佐汤取天下有智之士不在远近取也谓之帝王求备者亡。易曰:‘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成大功者不拘于俗,论大道者不合于众。唯大王察之。”
于是石买益疏。其后使将兵于外,遂为军士所杀。是时句践失众,栖于会稽之山,更用种、蠡之策,得以存。故虞舜曰:“以学乃时而行,此犹良药也。”王曰:“石买知往而不知来,其使寡人弃贤。”后遂师二人,竟以禽吴。
子贡曰:“荐一言,得及身,任一贤,得显名。”伤贤丧邦,蔽能有殃。负德忘恩,其反形伤。坏人之善毋后世,败人之成天诛行。故冤子胥僇死,由重谮子胥于吴,吴虚重之,无罪而诛。传曰:“宁失千金,毋失一人之心。”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胥以是挟弓干吴王   干:触犯
B.于是要大夫种入吴要:邀请
C.于是石买益疏疏:被疏远
D.更用种、蠡之策更:改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越王常言尽日    落霞孤鹜齐飞
B.历诸侯无售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C.竟禽吴勇气闻于诸侯
D.无罪诛今人有大功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蠡认为自己地位卑微,就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所以不参与世俗活动。
B.越王勾践失败退兵至会稽山,后采用了文种、范蠡的计策,最终灭了吴国。
C.石买之言并非谗言,只是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但也差点使勾践失去范蠡。
D.本文引用子贡的话,意在点明进言任贤的重要性,对后世有劝诫的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干:求见。
小题2:连词,表转折,却。A.介词,跟/连词,和;B.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适宜,适当的位置;C.介词,因(此)/介词,凭借
小题3:“不与于世”意为“不合于世”“不被世俗认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选自《史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经商
C.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下:居于……之下
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管鲍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一组是(?)
①管仲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③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④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⑤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与鲍叔深交多年,回顾了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交往的史实,真切而有层次地展现了二人了的友谊和真情。
B.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强,君主称霸,都系于民,强调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C.管仲执掌政事做了齐相后,小小的齐国凭借在海滨的有利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齐桓公因此称霸诸侯。
D.管仲拥有三归,有反坫,富足超过了诸侯,可看出他奢侈荒淫的一面,齐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5分)
译文:?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此自杀,我在黑牢里忍受污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的,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死”
为动用法,1分;“幽”,深,1分;“羞”“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管仲治理政事,最会把祸事变为好事,,使失败转为成功。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衡量厉害得失。(“为”,动词,治理,处理,1分; “因”介词,把,1分;“贵”名词作动词,重视,1分;“权衡”衡量比较,1分;全句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游,交往的意思。
小题1:③是说管仲进攻楚国的借口。⑤是说管仲家里富有奢侈。其余的几句都能表明管鲍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
小题1:“齐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错误,原文是说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郑知亡矣(已经)
B.既东郑(扩张)
C.秦之遇将军,可谓矣(刻毒)
D.吾其还也。亦之。(离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小题1: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小题2: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参考答案:
小题1:郭林宗只与李膺同船过河,送行的众宾客望见他俩,如神仙一般。?
小题2:天子不得以他为臣,诸侯不得以他为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


本题解析:第一句要把握两个关键字:“济”和“以为”。济,过河;以为,以之为,把他们当作。第二句要抓住这几个关键字:“臣”、“友”、“其”。“臣”和“友”都用在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得”之后,因此这两个词就应该活用作动词,即以……为臣,以……为友。
点评:考试中的文言翻译,最要紧的是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象句中的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古今异义词等这些都是翻译的关键点,在翻译时一定要对这些关键词理解准确。如本题中的“臣”和“友”都是词类活用,是赋分点。“以为”常可以看作固定结构,一是以之为,是种省略式,把什么当作或看作;一是认为的意思。这些又要根据所在句子的语境来把握它们,这样在答题时才能少失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