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合称为儒家“四书”。
参考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为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参考答案:
子路说:“卫国的国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么?”
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
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吗!为什么要纠正呢?”
孔子说:“真粗野呀,子路!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出话来就不顺;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兴办不起来;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不知道将手脚放在哪里。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号,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从不马虎的。”
本题解析:
孔子认为做事成功的关键是名正言顺。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
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以字行。受学于义乌朱震亨。震亨师金华许谦,得朱子之传,又学医于宋内侍钱塘罗知悌。知悌得之荆山浮屠,浮屠则河间刘守真[1]门人也。震亨医学大行,时称为丹溪先生。爱思恭才敏,尽以医术授之。
洪武中,征为御医,所疗治立效,太祖爱重之。燕王患瘕,太祖遣思恭往治,见他医所用药良是,念何以不效,乃问王何嗜。曰:“嗜生芹。”思恭曰:“得之矣。”投一剂,夜暴下,皆细蝗也。晋王疾,思恭疗之愈。已,复发,即卒。太祖怒,逮治王府诸医。思恭从容进曰:“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诸医由是免死。思恭时已老,风雨辄免朝。太祖不豫,少间,出御右顺门,治诸医侍疾无状者,独慰思恭曰:“汝仁义人也,毋恐。”已而太祖崩,太孙嗣位,罪诸医,独擢思恭太医院使。
永乐初,以年老乞归。三年夏,复征入,免其拜,特召乃进见。其年冬,复乞骸骨,遣官护送,赍金币,逾月而卒,处八十有二,遣行人致祭。所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诸书,皆檃括[2]丹溪之旨。又订正丹溪《金匮钩玄》三卷,附以己意。人谓无愧其师云。(《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
注释:[1]刘守真(1110-1200):名完素,金代杰出医学家。? [2]檃(yǐn)括:就原有文章的内容、情节,加以剪裁或修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以字行?行:通行
B.见他医所用药良是?是:正确
C.太祖不豫?不豫:患病
D.治诸医侍疾无状者,独慰思恭曰?无状:行为不检,没有礼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浮屠则河间刘守真门人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乃问王何嗜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汝仁义人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永乐初,以年老乞归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1.下列句子,直接表现戴思恭医术高超的一组是
①受学于义乌朱震亨? ②投一剂,夜暴下,皆细蝗也
③独擢思恭太医院使? ?④晋王疾,思恭疗之愈?
⑤风雨辄免朝? ⑥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2.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戴思恭学有渊源,业有师授。其师朱丹溪先从许谦研习理学,后又师从罗知悌,罗知悌则学医于荆山浮屠,而荆山浮屠是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学生。
B.洪武年间,戴思恭被朝廷征为御医,医术高明,颇得太祖朱元璋器重,后升为太医院使。
C.在为晋王治病这件事上,显示了戴思恭,不畏皇威,勇于代人受过的优良品质。
D.戴思恭勤奋好学,医术高明,不仅继承了先师们的医学成就,而且有所补充和发展。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5分)
译文:?
(2)罪诸医,独擢思恭太医院使。(3分)
译文:?
(3)其年冬,复乞骸骨(2分)
译文:?
参考答案:9.D
10.B
11.D
12.C
13.(1)我以前奉命给晋王诊病(治病,看病),曾告诉晋王:“病虽然现在好了,但毒邪内伏(毒气侵入到)膏肓深处,恐怕复发后不能再治好了。”(5分)( “启”“即”“作”[发作,发]各1分,大意1分)
(2)将那些御医治罪,唯独擢升(提拔)戴思恭为太医院使。(3分)(“罪”1分,“擢”1分,大意1分)
(3)这年冬天,戴氏再次请求返乡(辞官退休)(2分)(“其”1分,“乞骸骨”1分)
本题解析:9.没有功绩,治疗不力
10. A相当于“乃”、“是”、“就是”,表判断;B前“乃”相当于“于是”、“就”,表顺接,后“乃”相当于“竟”、“竟然”,表转折;C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或肯定;D介词,相当于“因为”。
11.①指的是戴思恭求学过程;③不在直接表现之列;⑤是皇上念他年老。
12.是解释晋王的病因而为他人开脱,不是代他们受过。
13.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字原礼更为通用。曾跟从义乌朱震亨(丹溪)学医。朱震亨的老师金华人许谦,得朱熹理学的传承(许为朱学第四代传人,精通理学),又向南宋内侍钱塘名医罗知悌学医。罗知悌则学医于荆山浮屠(人名),而荆山浮屠是金代河间名医刘守真的学生。朱震亨医名大振,当时人们都称他为“丹溪先生”。朱丹溪爱戴氏才思敏捷,把自己所有的学术经验全部传授给他。
明洪武年间,戴氏被朝廷征召御医,所治病症,马上见效。太祖朱元璋对他很器重。燕王患瘕(jiǎ)病,太祖派思恭前往诊治,发现其他医生所开药方都不错,考虑为什么没效的原因,于是询问燕王有什么嗜好,燕王说:“爱吃生芹。”思恭说:“病因找到了。”于是开药一剂,病人服后夜间暴泻,(排泄物)尽是细小的蝗虫。晋王生病,思恭治后痊愈。后来复发而死。太祖大怒,将晋王府的侍医都逮捕治罪。戴思恭从容不迫地向太祖申辩说:“我以前奉命给晋王诊病,曾告诉晋王:‘病虽然现在好了,但毒邪内伏膏肓深处,恐怕复发后不能再治好了。’现在果然如此。”晋王府的侍医因此被免去死罪。这时,思恭年岁已老,朝廷批准他凡遇风雨天可以免于上朝。太祖患病,不多时出御右顺门,把那些治疗不力的御医交狱司治罪,独抚慰思恭说:“你是仁义之人,不要害怕。”后来,太祖病亡,太孙惠帝继位,将那些御医治罪,唯独擢升(提拔)戴思恭为太医院使。
永乐初年,戴氏因年老辞官归乡。永乐三年夏,朝廷又召他入京,免他跪拜,平时住旅舍中,有特召始进见皇帝。这年冬天,戴氏再次请求返乡(辞官退休),朝廷允准,赠给金币,并派官员护送回乡。一个多月后,戴思恭去世,终年八十二岁。皇帝派行人前往祭奠。戴氏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等书,都是根据朱丹溪学说整理改写而成的。还校订朱丹溪《金匮钩玄》三卷,附上(加上)自己的见解。人们都说他无愧于老师朱丹溪。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营厨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傲然独得,任性不羁?任性:凭个性(行事)
B.坐者怪其失言 失言:失去了说话能力
C.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褒贬,评论
D.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以为:认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①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②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C.①杀母,禽兽之不若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阮籍愤世嫉俗的一组是(?)
①傲然独得,任性不羁? ②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③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④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⑤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 ⑥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A.①④ B.②⑤ C.③⑥ D.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志气豪放,任性不羁,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庄子》、《老子》,当他得意的时候,总感到飘飘悠悠而忘记了自己形体的存在,当时多数人说他癫狂,只有他堂兄阮文业常常赞叹佩服他,认为阮籍胜过自己。
B.当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籍便不与世事,酣饮为常,借此躲避灾祸。司马昭想为儿子向他请求联结姻亲,他不愿意,又不敢明确拒绝,便大醉六十日,使司马昭不得言而止。
C.阮籍虽口不臧否人物,但对礼法之士疾之若仇,常以白眼相对,因此遭人忌恨,司马昭常常保护他。
D. 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走到没有路了,便痛哭而返,又登上广武山,看楚汉相争的遗址,感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表现出他对历史时事的感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2 ?B
3 D
4 C
5 (1)钟会数次问阮籍关于时事问题,企图根据阮籍是赞成还是反对来加给阮籍的罪名,但阮籍都饮得酩酊大醉,从而避免了遭受陷害。
(2)禽兽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人杀了父亲,类似禽兽,杀死母亲,就连禽兽都不如了。
本题解析:
1 ?B(失言:说错了话)
2 ?B(都是助词,表示反问语气。A①代词,“……的人”;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定语后置的标志。D ①代词,他;②语气词,不译)
3 D(①言其傲然狂放,②言其学识渊博,③言其任性不羁,⑤是阮籍对杀母者的嘲讽。)
4 C(文中说礼法之士对阮籍“疾之若仇”)
5 (1)钟会数次问阮籍关于时事问题,企图根据阮籍是赞成还是反对来加给阮籍的罪名,但阮籍都饮得酩酊大醉,从而避免了遭受陷害。
(2)禽兽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人杀了父亲,类似禽兽,杀死母亲,就连禽兽都不如了。
附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尉氏(今河南中部)人。阮籍的相貌奇伟出众,志气宏达豪放,有着独特的傲岸性格,他凭个性行事而不受拘束,心里感到高兴或恼怒时,从来不在脸色上表露出来。有时闭门读书几个月也不出家门;有时登山玩水,好几天都忘记了回家。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庄子》、《老子》。好饮酒,能长啸又善于弹琴。当他得意的时候,总感到飘飘悠悠而忘记了自己形体的存在。当时多数人说他癫狂,只有他堂兄阮文业常常赞叹佩服他,认为阮籍胜过自己,由于阮文业的赞扬,大家才都称颂阮籍的奇特。
阮籍本来就有匡时救世的志向。但他处于魏晋交替之时,当时天下多事,凡知名之士很少有好结果的,阮籍因而不干预世事,便时常开怀畅饮。文帝司马昭起初要为他的儿子武帝司马炎向阮籍请求联结姻亲,而阮籍大醉六十日,使司马昭没有开口的机会而只好作罢。钟会数次问阮籍关于时事问题,企图根据阮籍是赞成还是反对来加给阮籍的罪名,但阮籍都饮得酩酊大醉,从而避免了遭受陷害。官吏谈到有一个做儿子的杀死了母亲的事,阮籍说:“哎!杀死父亲还可以,竟然竟到了杀死母亲的地步!”在座的人都怪他失言。文帝司马昭说:“杀死父亲是天下的极端罪恶,怎么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人杀了父亲,类似禽兽,杀死母亲,就连禽兽都不如了。”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
阮籍听说步兵兵营的厨师善于酿酒,并存有三百斛酒,他便请求去当步兵校尉。阮籍虽然不受礼教的拘束,但是言语玄妙、悠远,说话不轻意褒贬人家。他非常孝顺,母亲逝世时,他放声大哭,还吐了好几升血。他因悲哀而消瘦,显得瘦骨嶙峋,以致几乎要死去。阮籍又会用黑眼珠或眼白看人,看到拘泥于礼俗的人,他用白眼对待。嵇喜前来吊唁时,阮籍翻白眼怒视,嵇喜很不高兴地走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便带酒挟琴来访,阮籍十分高兴,才露出黑眼珠来。因此,尊崇礼法的人都憎恨阮籍如同仇敌,可是文帝司马昭却每每保护阮籍。
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他不顺着道路走,直到车子到了尽头无法走了,才痛哭而归。阮籍还曾经登临广武山,观览楚汉对峙时的战场,他感慨地说:“那时,没有真正的英雄,才使刘邦那小子成了名!”景元四年(263)冬天,阮籍死了,终年五十四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师丹字仲公,琅琊东武人也。治《诗》,事匡衡。元帝末,为博士。建始中出为东平王太傅。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举丹论议深博、廉正守道,征入为丞相司直。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
初,哀帝即位,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衷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左将军与大司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后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蕃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是褒、犹言。丹议独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无二上之义也。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丹由是渐不合上意。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①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朝臣,皆对日:“大臣奏事泄而令其流闻四方,乃显谏求忠。”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
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成、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上贬成、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
平帝即位,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理。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明尊卑之制,可谓社稷之臣矣。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丹功赏未加,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为义阳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封事: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诗》,事匡衡治:研习
B.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称:称赞
C.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厌:使……心服
D.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章: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