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3:07: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合称为儒家“四书”。


参考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为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参考答案:
子路说:“卫国的国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么?”
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
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吗!为什么要纠正呢?”
孔子说:“真粗野呀,子路!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出话来就不顺;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兴办不起来;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不知道将手脚放在哪里。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号,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从不马虎的。”


本题解析:
孔子认为做事成功的关键是名正言顺。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
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以字行。受学于义乌朱震亨。震亨师金华许谦,得朱子之传,又学医于宋内侍钱塘罗知悌。知悌得之荆山浮屠,浮屠则河间刘守真[1]门人也。震亨医学大行,时称为丹溪先生。爱思恭才敏,尽以医术授之。
洪武中,征为御医,所疗治立效,太祖爱重之。燕王患瘕,太祖遣思恭往治,见他医所用药良是,念何以不效,乃问王何嗜。曰:“嗜生芹。”思恭曰:“得之矣。”投一剂,夜暴下,皆细蝗也。晋王疾,思恭疗之愈。已,复发,即卒。太祖怒,逮治王府诸医。思恭从容进曰:“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诸医由是免死。思恭时已老,风雨辄免朝。太祖不豫,少间,出御右顺门,治诸医侍疾无状者,独慰思恭曰:“汝仁义人也,毋恐。”已而太祖崩,太孙嗣位,罪诸医,独擢思恭太医院使。
永乐初,以年老乞归。三年夏,复征入,免其拜,特召乃进见。其年冬,复乞骸骨,遣官护送,赍金币,逾月而卒,处八十有二,遣行人致祭。所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诸书,皆檃括[2]丹溪之旨。又订正丹溪《金匮钩玄》三卷,附以己意。人谓无愧其师云。(《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
注释:[1]刘守真(1110-1200):名完素,金代杰出医学家。? [2]檃(yǐn)括:就原有文章的内容、情节,加以剪裁或修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以字行?行:通行
B.见他医所用药良是?是:正确
C.太祖不豫?不豫:患病
D.治诸医侍疾无状者,独慰思恭曰?无状:行为不检,没有礼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浮屠则河间刘守真门人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乃问王何嗜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汝仁义人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永乐初,以年老乞归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1.下列句子,直接表现戴思恭医术高超的一组是
①受学于义乌朱震亨?      ②投一剂,夜暴下,皆细蝗也
③独擢思恭太医院使? ?④晋王疾,思恭疗之愈?
⑤风雨辄免朝?       ⑥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2.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戴思恭学有渊源,业有师授。其师朱丹溪先从许谦研习理学,后又师从罗知悌,罗知悌则学医于荆山浮屠,而荆山浮屠是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学生。
B.洪武年间,戴思恭被朝廷征为御医,医术高明,颇得太祖朱元璋器重,后升为太医院使。
C.在为晋王治病这件事上,显示了戴思恭,不畏皇威,勇于代人受过的优良品质。
D.戴思恭勤奋好学,医术高明,不仅继承了先师们的医学成就,而且有所补充和发展。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5分)
译文:?
(2)罪诸医,独擢思恭太医院使。(3分)
译文:?
(3)其年冬,复乞骸骨(2分)
译文:?


参考答案:9.D
10.B
11.D
12.C
13.(1)我以前奉命给晋王诊病(治病,看病),曾告诉晋王:“病虽然现在好了,但毒邪内伏(毒气侵入到)膏肓深处,恐怕复发后不能再治好了。”(5分)( “启”“即”“作”[发作,发]各1分,大意1分)
(2)将那些御医治罪,唯独擢升(提拔)戴思恭为太医院使。(3分)(“罪”1分,“擢”1分,大意1分)
(3)这年冬天,戴氏再次请求返乡(辞官退休)(2分)(“其”1分,“乞骸骨”1分)


本题解析:9.没有功绩,治疗不力
10. A相当于“乃”、“是”、“就是”,表判断;B前“乃”相当于“于是”、“就”,表顺接,后“乃”相当于“竟”、“竟然”,表转折;C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或肯定;D介词,相当于“因为”。
11.①指的是戴思恭求学过程;③不在直接表现之列;⑤是皇上念他年老。
12.是解释晋王的病因而为他人开脱,不是代他们受过。
13.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字原礼更为通用。曾跟从义乌朱震亨(丹溪)学医。朱震亨的老师金华人许谦,得朱熹理学的传承(许为朱学第四代传人,精通理学),又向南宋内侍钱塘名医罗知悌学医。罗知悌则学医于荆山浮屠(人名),而荆山浮屠是金代河间名医刘守真的学生。朱震亨医名大振,当时人们都称他为“丹溪先生”。朱丹溪爱戴氏才思敏捷,把自己所有的学术经验全部传授给他。
明洪武年间,戴氏被朝廷征召御医,所治病症,马上见效。太祖朱元璋对他很器重。燕王患瘕(jiǎ)病,太祖派思恭前往诊治,发现其他医生所开药方都不错,考虑为什么没效的原因,于是询问燕王有什么嗜好,燕王说:“爱吃生芹。”思恭说:“病因找到了。”于是开药一剂,病人服后夜间暴泻,(排泄物)尽是细小的蝗虫。晋王生病,思恭治后痊愈。后来复发而死。太祖大怒,将晋王府的侍医都逮捕治罪。戴思恭从容不迫地向太祖申辩说:“我以前奉命给晋王诊病,曾告诉晋王:‘病虽然现在好了,但毒邪内伏膏肓深处,恐怕复发后不能再治好了。’现在果然如此。”晋王府的侍医因此被免去死罪。这时,思恭年岁已老,朝廷批准他凡遇风雨天可以免于上朝。太祖患病,不多时出御右顺门,把那些治疗不力的御医交狱司治罪,独抚慰思恭说:“你是仁义之人,不要害怕。”后来,太祖病亡,太孙惠帝继位,将那些御医治罪,唯独擢升(提拔)戴思恭为太医院使。
永乐初年,戴氏因年老辞官归乡。永乐三年夏,朝廷又召他入京,免他跪拜,平时住旅舍中,有特召始进见皇帝。这年冬天,戴氏再次请求返乡(辞官退休),朝廷允准,赠给金币,并派官员护送回乡。一个多月后,戴思恭去世,终年八十二岁。皇帝派行人前往祭奠。戴氏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等书,都是根据朱丹溪学说整理改写而成的。还校订朱丹溪《金匮钩玄》三卷,附上(加上)自己的见解。人们都说他无愧于老师朱丹溪。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营厨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傲然独得,任性不羁?任性:凭个性(行事)
B.坐者怪其失言 失言:失去了说话能力
C.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褒贬,评论
D.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以为:认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①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②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C.①杀母,禽兽之不若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阮籍愤世嫉俗的一组是(?)
①傲然独得,任性不羁? ②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③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④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⑤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 ⑥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A.①④   B.②⑤ C.③⑥ D.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志气豪放,任性不羁,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庄子》、《老子》,当他得意的时候,总感到飘飘悠悠而忘记了自己形体的存在,当时多数人说他癫狂,只有他堂兄阮文业常常赞叹佩服他,认为阮籍胜过自己。
B.当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籍便不与世事,酣饮为常,借此躲避灾祸。司马昭想为儿子向他请求联结姻亲,他不愿意,又不敢明确拒绝,便大醉六十日,使司马昭不得言而止。
C.阮籍虽口不臧否人物,但对礼法之士疾之若仇,常以白眼相对,因此遭人忌恨,司马昭常常保护他。
D. 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走到没有路了,便痛哭而返,又登上广武山,看楚汉相争的遗址,感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表现出他对历史时事的感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2 ?B
3 D
4 C
5 (1)钟会数次问阮籍关于时事问题,企图根据阮籍是赞成还是反对来加给阮籍的罪名,但阮籍都饮得酩酊大醉,从而避免了遭受陷害。
(2)禽兽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人杀了父亲,类似禽兽,杀死母亲,就连禽兽都不如了。


本题解析:
1 ?B(失言:说错了话)
2 ?B(都是助词,表示反问语气。A①代词,“……的人”;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定语后置的标志。D ①代词,他;②语气词,不译)
3 D(①言其傲然狂放,②言其学识渊博,③言其任性不羁,⑤是阮籍对杀母者的嘲讽。)
4 C(文中说礼法之士对阮籍“疾之若仇”)
5 (1)钟会数次问阮籍关于时事问题,企图根据阮籍是赞成还是反对来加给阮籍的罪名,但阮籍都饮得酩酊大醉,从而避免了遭受陷害。
(2)禽兽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人杀了父亲,类似禽兽,杀死母亲,就连禽兽都不如了。
附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尉氏(今河南中部)人。阮籍的相貌奇伟出众,志气宏达豪放,有着独特的傲岸性格,他凭个性行事而不受拘束,心里感到高兴或恼怒时,从来不在脸色上表露出来。有时闭门读书几个月也不出家门;有时登山玩水,好几天都忘记了回家。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庄子》、《老子》。好饮酒,能长啸又善于弹琴。当他得意的时候,总感到飘飘悠悠而忘记了自己形体的存在。当时多数人说他癫狂,只有他堂兄阮文业常常赞叹佩服他,认为阮籍胜过自己,由于阮文业的赞扬,大家才都称颂阮籍的奇特。
阮籍本来就有匡时救世的志向。但他处于魏晋交替之时,当时天下多事,凡知名之士很少有好结果的,阮籍因而不干预世事,便时常开怀畅饮。文帝司马昭起初要为他的儿子武帝司马炎向阮籍请求联结姻亲,而阮籍大醉六十日,使司马昭没有开口的机会而只好作罢。钟会数次问阮籍关于时事问题,企图根据阮籍是赞成还是反对来加给阮籍的罪名,但阮籍都饮得酩酊大醉,从而避免了遭受陷害。官吏谈到有一个做儿子的杀死了母亲的事,阮籍说:“哎!杀死父亲还可以,竟然竟到了杀死母亲的地步!”在座的人都怪他失言。文帝司马昭说:“杀死父亲是天下的极端罪恶,怎么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人杀了父亲,类似禽兽,杀死母亲,就连禽兽都不如了。”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
阮籍听说步兵兵营的厨师善于酿酒,并存有三百斛酒,他便请求去当步兵校尉。阮籍虽然不受礼教的拘束,但是言语玄妙、悠远,说话不轻意褒贬人家。他非常孝顺,母亲逝世时,他放声大哭,还吐了好几升血。他因悲哀而消瘦,显得瘦骨嶙峋,以致几乎要死去。阮籍又会用黑眼珠或眼白看人,看到拘泥于礼俗的人,他用白眼对待。嵇喜前来吊唁时,阮籍翻白眼怒视,嵇喜很不高兴地走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便带酒挟琴来访,阮籍十分高兴,才露出黑眼珠来。因此,尊崇礼法的人都憎恨阮籍如同仇敌,可是文帝司马昭却每每保护阮籍。
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他不顺着道路走,直到车子到了尽头无法走了,才痛哭而归。阮籍还曾经登临广武山,观览楚汉对峙时的战场,他感慨地说:“那时,没有真正的英雄,才使刘邦那小子成了名!”景元四年(263)冬天,阮籍死了,终年五十四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师丹字仲公,琅琊东武人也。治《诗》,事匡衡。元帝末,为博士。建始中出为东平王太傅。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举丹论议深博、廉正守道,征入为丞相司直。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
初,哀帝即位,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衷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左将军与大司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后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蕃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是褒、犹言。丹议独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无二上之义也。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丹由是渐不合上意。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①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朝臣,皆对日:“大臣奏事泄而令其流闻四方,乃显谏求忠。”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
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成、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上贬成、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
平帝即位,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理。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明尊卑之制,可谓社稷之臣矣。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丹功赏未加,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为义阳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封事: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事匡衡治:研习
B.车马衣服宜皆皇之意称:称赞
C.以此贬黜,恐不众心厌:使……心服
D.非所以有德报厥功也章:表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天下一统,称亡秦以为比喻②以父母之遗体行殆,死有余责
B.①今钱易之,民以故贫②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C.①关内侯师丹端诚国②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
D.①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②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师丹“忠心为国”的一组是
①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
②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③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
④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
⑤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
⑥执忠节,据圣法,明尊卑之制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丹曾以匡衡为师,出任过东平王太傅。后因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的推荐人京做了丞相司直。
B.师丹曾与王莽一起先后反对过高昌侯董宏上书尊称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的建议与郎中令泠褒等人的上书。
C.师丹曾经因属下私自写下奏章草稿被廷尉以大不敬罪弹劾。后为之申辩的两名给事中被降级,师丹被免职。
D.师丹在汉平帝即位后被赐爵关内侯.享食原来的封邑。后来,太皇太后认为师丹忠诚国家,封他为义阳侯。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上复下其议,有司皆是褒、犹言。(3分)
(2)大臣奏事泄而令其流闻四方,乃显谏求忠。(4分)
(3)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皇上又下达奏书给大臣们商议,有司都认同泠褒和段犹说的话。(2)大臣如果奏报事情泄露让内容流散使四方听闻,是显示自己的谏言而谋取忠臣的名声。(3)褒奖有德的人,赏赐有功的大臣,这是先圣的制度,历代帝王不变的规矩。


本题解析:
小题1:称:符合。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D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称”后面是“皇之意”,“称赞”皇帝显然不合事理。应为“符合”。
小题2:A 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B 介词,用/连词,表原因;C 都是介词,对;D 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代词,指大鹏。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比如本题中的“以”要区分是作介词、连词、还是动词;“而”要区分是顺接、并列还是转折;“于”要区分不同的翻译方式;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小题3: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①是高昌候董宏的上书内容,④是说师丹年老忘记以前说过的话。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4: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B 师丹曾与王莽一起反对过高昌候董宏上书尊称陶共王后为“王太后”的建议,单独反驳过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的上书。选项事件错误。
小题5: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是——认同。(2)闻——使四方听闻。(3)易——改变。
【参考译文】
师丹,字仲公,是琅讶东武人。硏究《诗经X眼侍匡衡。被推举为孝廉(并)做了郎官。元帝末年,担任博士一职,后来被罢免。建始年间,师丹被州中人推举为茂才,又被被任为博士,出任东平王太傅。
当初,汶哀帝登上皇位。高昌侯董宏向皇芾上书说:“秦庄襄王的母亲本来是夏氏,(秦庄襄王)却被牮阳夫人当做儿子养育,等到(秦庄襄王)登上王位后’把她们两人都尊称为太后。应该拥立定陶共王后做垒太后。”汶哀帝将这件事交给官吏商议,当时师丹凭借左将军的身份和大司马王莽一起向皇帝检举揭发董宏“明知皇太后是至尊的称号,如今天下统一,支援引已经灭亡的秦朝的事件作为比喻,欺误圣朝,这不是应该说的话,犯了大逆不道的罪”。皇上刚刚即位,非常谦逊谦让,接纳采用了王莽、师丹的言论,罢免董宏,让他做平民。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又向皇帝上书说:“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都不应该再引用定陶这个藩国的名称来冠名尊号,(乘坐的)车马和穿的衣服应该都符合至尊之号,设置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在他们手下〉各供其职,又应该在京师给共皇建立庙宇。”皇上再次将这件事交给官吏商议,官吏都认为应该依照泠褒、段犹说的(一样去做〉。唯独师丹主张说:“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设置官吏,(乘坐的)车(穿的〉衣服和太皇太后一样,不是能明确尊卑称号,表明没有两个君主的道理啊。定陶共皇尊号谥号已经预先确定,按道理不能够再改变。”师丹于是渐渐地不符合皇上的心意了。
适逢有人向皇帝上书说古人用龟甲和贝壳做货帀,现在用钱替换了他们,老百姓因此贫穷,应该可以改变货帀。皇上拿这件事询问师丹,师丹回答说可以更改。垒上把这个奏章交给官吏们商议,(官吏们)都认为使用钱己经很久了,难以突然间改变。师丹已经是个老人,忘记了自己以前说过的话,又顺从了朝中官员们的商议结果。又有一次,师丹命令属吏写奏折,属吏私下写奏折的萆稿,丁、傅的家族子弟听说了这件事,让人向垒帝上书状告师丹给皇上的奏折连路上的行人都人手一份,皇上拿这件事询问将军和皇宫内的朝臣,都说:“忠于皇帝的臣子不显扬(自己对君主的)劝谏,大臣问皇帝上奏的事情不应该泄露,不应该让官吏和百姓书写传扬天下各地、四方之国。"如果大臣不知道保密就会失去生命,应该把他交付廷尉惩治。”皇帝将这件事交给廷尉商议’廷尉判决师丹犯了‘大不敬,之罪。事情还投有决断.绐事中博士申咸、炔钦向垒帝上书,说“师丹经术和品行出众’从近些年来看,大臣能够像师这样的人很少。发泄忧愤的情绪,向皇帝迸言奏事,来不及深入思考和深远谋划I让主簿书写奏疏,泄露机密的过错不在于师丹。(如果师丹)因为这被降职或免去官位,恐怕不会使众人心服。”后来(皇上〕用策书为符信罢免了师丹。
汉平帝登上垒位,征召师丹到公车署.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俸禄为原来的封邑。几个月后,太皇太后告诉大司徙、大司空说:“褒奖有品德的人,奖贳有大功的人,这是古代的圣人定下的制度,也是所有的统治者不可更改的道理。所以定陶太后揑造超越本分的称号,很违背道理规律。关内侯师丹对于国家端正诚实,不顾念灾难祸殃,坚持忠君节操,根据圣人制定的法则,区分明确尊卑的制度,可以说是有功于国家的大臣了。官吏中分条列举上奏建议建立称号的邪恶不正的臣子已经被流放清退,但割巾丹有功,而其应得的奖赏却没有施加,大慨违背了先奖赏后惩罚的道理,这无法来表彰有品行的人,报答他的功劳。当把厚丘中二千一百乡户分封给师丹,让他做义阳侯。”一个多月后师丹去世,谥号节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