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A.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复驾言兮焉求 B.王以荔有高尚之志去以六月息者也 C.而居止俭素泉涓涓而始流 D.荔乃制碑乃瞻衡宇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⑴虞荔随问随答,没有遗漏缺失的地方,陆倕感到十分惊奇(诧异)
⑵我了呢弟弟在远方,这种思念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人哪里知道。
⑶你年纪已经老了,生气活力稍有减退,现在给你鱼肉,不准坚持所遵守的布衣素食的做法。
本题解析:
小题1:勒:雕刻。
小题2:乃:于是,副词。A.代词,之/疑问代词,什么; B.因为,介词/凭着,介词;C. 但是,连词,表转折/表示修饰关系,连词。
小题3:断句的基本依据是句子的结构,另外,句首句尾的语气词、后置的介宾结构、结构相同的骈句等都可作为断句的参考。本题中“非……所……”是个固定句式,“乃”“曰”也是可断句的标志。
小题4:古文翻译尽量用直译,否则很容易从得分点上飘过去。第一句:“遗失、异”各一分,句意一分。第二句:“远、切”各一分,句意一分。第三句:“固、从、所执”各一分,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虞荔字山披,会稽馀姚人。祖父虞权,在梁朝任廷尉卿、永嘉太守。父亲虞检,任平北始兴王咨议参军。
虞荔幼年时聪明敏睿,有志向操守。九岁那年,随从堂伯父虞阐去探望太常陆倕,陆倕问虞荔《五经》中的十件事,虞荔随问随答,没有遗漏缺失的地方,陆倕十分惊奇(诧异)。又曾经拜访不就朝廷征聘的士人何胤,当时太守衡阳王也来访,何胤把虞荔的情况告诉衡阳王,衡阳王要见虞荔,虞荔推辞说:“没有担任官职,不可拜见。”衡阳王因为虞荔有高尚的志行,极为敬重,回到郡中,立即征召虞荔为主簿,虞荔又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到成年时,有漂亮的风度仪表,博览古代典籍,善于作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署理法曹外兵参军,兼任丹阳诏狱正。梁武帝在京城西边设置士林馆,虞荔便写作碑文,呈上朝廷,梁武帝命令将碑文刻石,陈列于馆中,便任用虞荔做士林学士。接着任用为司文郎,升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舍人。当时梁武帝左右任职的官员,多参与权力中枢,朝廷内外的军政大事,互相间交错兼管,惟有虞荔和顾协宁静淡泊恭谨地退避,居住在宫中西边的官署里,只以通晓文史为人所知,当时号称清白。接着领大著作的职务。
当初,虞荔的母亲随虞荔进入台城,死于台城中,接着台城失陷,哀情丧礼无法表示,虞荔因此终身吃素食穿布衣,不听音乐,虽所担任职务待遇贵盛,而生活节俭朴素,宁静淡泊无所追求。文帝十分器重他,时常带领在自己身边,早晚顾问。虞荔性格深沉谨慎,少说话,凡是诤言进谏献上可行的意见除去不可行的做法,这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他,所以虞荔的位置不会列在别人之后。
那时虞荔的第二个弟弟虞寄居住在闽中,依附陈宝应,虞荔每次谈到他就流泪。文帝哀怜而对他说:“我也有弟弟在远方,这种思念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人哪里知道。”于是下发诏令给陈宝应索要虞寄,陈宝应最终不肯遣送。虞荔因此而伤感生病,文帝几次亲往看望。命令虞荔将家中人口搬进官署居住,虞荔以宫中不是私家居住的处所,请求留居城外,文帝不许可,便命令他家住在兰台,文帝乘舆再三亲临慰问,亲自写诏书派往探视的宫中使者,在道路上彼此都能看到。又因为虞荔吃素食太久,不能承受疲病的折磨,文帝于是下诏令说:“能淳朴地穿布衣吃素食,便是高尚的节操,你年纪已经老了,生气活力稍有减退,现在给你鱼肉,不准坚持所遵守的布衣素食的做法。”虞荔最终不听从。天嘉二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文帝十分哀伤惋惜,赠给他侍中的官衔,谥号叫做德子。到他的丧柩送还故乡时,文帝亲自出来送行,当时的人认为很荣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贷:宽容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宜负信于戎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君何尤而深谢/吾尝终日而思矣
C.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帮为之文以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的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从事害怕而没再请托。
B.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C.武威太守孟云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最初除袁安外其他公卿都反对。
D.窦太后临朝时,其弟窦宪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4.把文中画线的或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1)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
(2)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没有什么办法来陷害他。
(3)我认为凡是这个州有点不同常态的山水都被我享有了,却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下列各项中,对
《家》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觉慧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请愿、罢课、散发传单、创办刊物等反对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高老太爷的严厉斥责,并被禁闭在家里。此时,他诅咒“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窄的笼!”“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简直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
B.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报声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
C.《家》中的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D.高家的丫头鸣凤,为了反抗被嫁孔教会长冯乐山的命运而投湖自尽。事后觉慧悲痛地来到湖边。觉民劝他忘汜此事,但觉慧却疯狂地拍打自己的胸膛,他认为自己是杀死鸣凤的凶手,认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都是凶手。经觉民的劝解,他不断地重复着“我是青年”,“我是青年”,语气由领悟而至怀疑而至坚定,显现了年轻人在悲惨现实前的觉醒。
E.“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克安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
参考答案:C 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负栋之柱/支负
B.使天下之人/致使
C.使六国各爱其人/爱护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依次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倚歌而和之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客逾庖而宴
D.某所,而母立于兹
3.对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秦人不暇自哀
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B.妪,先大母婢也
C.戍卒叫,函谷举
D.而今安在哉?
参考答案:1.C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