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按要求答题。(每题3分,共6分)
碧湘门1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2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1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2行(háng):行列。
【小题1】这首诗最后一句的“沉”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沉”,使……沉,淹没。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小题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指出沉的意思和手法1分,句中描述1分,表达效果1分)。江水浩瀚,好似要将山给淹没了似的,自然能体会到“沉”这一字传神地透露出水势之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诗歌鉴赏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常常在题干中给出很多暗示。比如本题,“句句写远”,“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而“远”的体现必然在所见之景和所观之角度(方位)。“烟树”,“绿波”,树上笼烟,叶绿如波,近处必然无此效果;“天阔”,“鸟行没草”,天空辽阔,成行的鸟儿愈来愈远,仿佛要没入天际的草丛。句句都能体现“远”,但是却无“远”字。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后面题。
贼平后送人北归①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②,时清③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④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⑤,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①本诗后四句想象友人“北归”途中的境遇。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②南去:逃到南方。③时清:指时局已安定。④旧国:指故乡。⑤残垒:战争留下的军事壁垒。
【小题1】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表达效果显著,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之情;(2分)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对友人“北归”途中的忧虑和牵挂之情
【小题2】首联写实,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还”,而自己却“独不得还”;颈联,尾联写虚,想象友人“北还”旅途之中寂寞和危险的处境。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开拓了诗人的意境,丰富了诗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关键诗句分析,由注释逃到南方和指平定“安史之乱”可知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之情。首联“世乱同南去”写出了诗人逃离家乡,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时清独北还”写出了诗人送友人独自归而自己却不得还的忧伤;由注释1可知,后四句是诗人想象的友人“北归”途中的境遇,故可从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由题干可知,这首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为虚实结合,要求结合着具体诗句来分析,故答题时,要从采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表达效果角度分析作答。首联和颔联运用了写实,交代诗人与友人同时逃离家乡避难和送友人北还的情景;后四句是想象的,是虚写,想象友人在旅途中遇到的危险境遇,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之情,自己不得归家的寂寞与痛苦之情表达出来,给人以想象空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诗句中“风流”一词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千古风流人物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参考答案:1、AD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小题1: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3分)
?
小题2: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
小题3: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1分)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1分)
小题2:以动衬静(2分)? “泉响”反衬四野的空旷、冷寂,“鸟喧”,反衬夜的静谧。(1分)
小题3: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小题2:试题分析: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石泉远逾响”, “逾”字,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
小题3:试题分析: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触景生情,又借景抒情。诗人深夜孤居旅社,只有寒灯相伴,不禁引起诗人对故乡往事及亲人的思念;而断雁孤鸣,又以哀声惊醒客心,这孤独凄冷的景象表达出诗人不尽的羁旅怀乡之愁。(意对即可)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绘优美的风光图景反衬出诗人思乡的愁苦。(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