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小题1:本词中的“亭亭”和“荧荧”两词极富韵味。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2: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小题1:“亭亭”,直立的样子(1分),在这里作者把高楼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描绘画面1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的哀伤,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2分,两种情感各1分)“荧荧”,指“残灯斜照”之光(1分),在这里又暗指泪光(1分),因思念而泪流满面(1分)。(补充:或灯光闪烁的样子,描绘画面意象也可给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独守孤灯,彻夜难眠(1分)。? 若答叠词,赏析合理也给分。
小题2: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的景象(1分),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1分),以哀景衬哀情(1分),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凉孤寂(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小题2: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解释诗句的内容,因为是从景与情的角度,因此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类似的术语,同时要注意概括景物的特点。作为本诗应想到以哀景衬哀情这一术语。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小题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小题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解析:
小题1: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寂寞壮心惊”是诗歌的结句,也是对诗歌情感的总束。因而,对诗人发出这样感慨原因的分析,自然就要在立足该句的基础上,从诗歌前面寻找答案。应重点关注“岁暮远为客”“朝廷谁请缨”“寂寞”“壮心”等语词。
小题2: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所给注释“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以及“烟尘”用在动词“犯”之前的语法分析可推知,“烟尘犯雪岭”一句使用的是借代手法。“请缨”扣合了教材《滕王阁序》中出现的典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知识迁移即可推断出“朝廷谁请缨”一句使用的是借代手法。鉴赏表达技巧类诗歌,需要注意:①明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③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运用该手法的好处;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本题解析:
(1)“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实则是在前句的基础上,感情的进一步叠加:作者在流放的途中,看到春日迟迟,万象更新,不由想到自己昔年的一段美好时光:那时园林如绣,游目骋怀,作者心旷神怡。而现在却行走在流放的路上。不仅如此,那些不解人意的花儿、鸟儿也凑热闹,扰动作者百结的愁肠。所以,本该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春景却惹了作者满腹的忧伤。是典型的乐景衬哀的写法。
(2)从整首诗看,“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诗整首诗的核心,因为,首两句的情感突变和末句的联想都是基于这句话。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句是描写,这句话是叙事,末句是抒情(间接抒情)。所以,这句话除了在内容上是前两句原因,在结构上还起了衔接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4分)
⑴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⑵朝济而夕设版焉(?)
⑶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⑷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参考答案:(1)以……为迟,认为……迟 (2)渡河 (3)通“背”,违背 (4)回头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