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6:26: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 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意对即可)
2.①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 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答案不唯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小题1:本诗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愤”的?(4分)
小题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小题2:用典明志。1、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2、这也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本题解析:
小题1: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对比,对比出多少郁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出了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与两次抗金胜仗时的豪迈形成对比。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2: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点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课本所选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一、二两联,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年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在。
D、尾联作者直抒胸臆,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中,抒发了游子无家可归德惆怅凄婉之情,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试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马嵬(其二)》一诗的意境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对比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对比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3.“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5.《马嵬(其二)》记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基调,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颇深。玄宗之悲、马嵬之变、义山之叹都在荒诞、对比、反问中表现出极大的讥讽意味。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度启发世人记得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B.颔联写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抒发了李白对自身境遇的忧虑之情。
C.颈联转而摹写自然之景,将目光投向了远山和江水。这两句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D.“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尾联从六朝的帝都金陵联想到唐的都城长安,表明李白是关心现实的。

  ②结合全诗,简述李白借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①(3分)B(抒发的不是“李白对自身境遇的忧虑之情”,而是物是人非的悼古伤感之情)
  ②(4分)
  第一,“吴宫花草”句,表达了物是人非,荣华易逝的伤感;
  第二,“浮云蔽日”句,表达了对小人得志,帝王被蒙蔽的忧虑;
  第三, “长安不见”句,表达了自己被放逐,壮志难酬的愁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