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05 19:31: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①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②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③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①鈇钺(fū yuè):原指斫刀和大斧,此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②介然:形容有心事。③留守相公:东都留守朱馀庆。
1.从结构上看,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托温生拜见乌公时陈述两个问题,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对乌公的行为,作者似“怨”而实颂,结合具体内容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段写伯乐是为了引出后文的乌公,起到铺垫的作用,突出乌公善于选人才正如伯乐善于选马。(意对即可)
2.由执政官无人可咨、闲居士大夫无人可游、青年后辈无人可问、过往官员无人可访可知乌公选尽了人才。(意对即可)
3.一是代为天下人祝贺;二是抱怨选尽了天下人才。
4.乌公选拔人才后,于国可得内外之治,于己夺去“待老”之资;表面上用“私怨于尽取”表达对乌公选尽人才耿耿于怀,实际上反衬了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后秦击赵者(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分开)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这样)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招致)祸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 ,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为筑外宫而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赵事  因……而判罪
C.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天下乃可  谢罪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 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小题3:厉王椎杀辟阳侯,认为其有数罪,请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小题4: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10分)
①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3分)?
②吾特苦之耳,今复之。(3分)?
③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1)我(厉王)母亲不该因赵国谋反获罪,辟阳侯未能力争;(2)吕后谋杀赵王母子,辟阳侯不尽力劝阻;(3)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照抄原文不得分;大段翻译,不够简洁扣1分。)
小题4:①皇上哀悯(怜)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伤”、“亲”、“治”各1分)②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特”、“苦”的用法、“复”各1分)③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打开囚车封门给他进食的人,一律处死。 (“考”、“馈”、“弃市”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舍:安排住处。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舍”解释为“舍弃”从文意解释不通,前面有“筑外宫”可知和住处有关,解释为“安排住处”。
小题2: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由文中句子“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乃不食死”可知淮南王不是被处死的,而且他最后也有悔意。选项事件错误。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语言的简介和层次性,不要照抄原文。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①伤——哀悯,志——心愿,弗——不。②特——只是,复——回来。③逮——收捕,考——拷问,发——打开。
【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怀下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次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厉王母亲也被抓,她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厉王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真定是厉王母亲的故乡,她的祖辈就居住在那里。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皇上遂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发作。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视与皇上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砍下他的头。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厉王让无官爵的男子组成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来到长安。
朝廷尽杀刘长的同谋者,于是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 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杀弟的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于是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绝食身亡。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 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斩丞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打开囚车封门给他进食的人,一律处死。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翻译下列句子(12分,每题4分)
小题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小题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小题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参考答案:
小题1: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葫芦做的酒杯互相劝饮。(“渔樵”“侣友””属”各1分,全句通畅1分)
小题2: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书籍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的完呢!( “谬”“名”“胜” 各1分,全句通畅1分)
小题3: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或…或”“怀抱”“因”各1分,全句通畅1分)


本题解析:小题1和小题2主要考查实词的词类活用,所以翻译时要注意几个词类活用的翻译:渔樵,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捕鱼砍柴”;“侣”和“友”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与……结伴,以……为友;谬,名词用作动词,弄错;名,名词用作动词,说明白。小题3要注意两个古今异义词:或,有的人;怀抱,胸怀抱负。
点评:翻译文言文要整体把握文意,根据情理合理推断;要体现词类活用及句式特点,注意借代,力求直译,字字落实。本题中几个关键词的翻译,都涉及到实词的词类活用。翻译时这个要落到实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问题。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①,国中属②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③,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④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战国]宋玉《对楚王问》
  [注释] ①《下里》、《巴人》,当地的民间俗曲。 ②属,聚集在一起。 ③商、羽、徵,古代五音中的三个。此外还有宫和角。 ④鬐,鱼脊上的骨翅。
1.下列语句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于郢中者——歌:歌曲
B.国中属而者数千人——和:跟着唱
C.鬐于碣石——暴:同“曝”,晒
D.岂能与之江海之大哉——量:衡量,推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非独鸟有凤鱼有鲲——蟹六跪二螯
B.岂能与料天地之高哉——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C.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知臣之所为哉——审容膝之易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襄王认为宋玉的行为与作风有失检点,直接问难,毫不留情面。
B.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刻板庞杂,国中只有少数人愿意相和。
C.凤和鲲眼界开阔、能力超凡,鷃和鲵等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D.宋玉以凤、鲲自比,既是对诽谤者的有力一击,又显出傲然之气。


参考答案:1.A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