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A.①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B.①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D.①巩导之于欧阳修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①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②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
③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④秦人打开关门,引敌入境,但九国的军队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本题解析:
小题1:假:给,给与
小题1:A.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 B.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C.介词,把/介词,按照? D.介词,向
小题1:C是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小题1: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注意关键点:①工作、鲜、句式各一分。②所谓、其、为各一分③日、知各一分。④延、逡巡各一分。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他还吝啬什么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乐毅报燕王书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夫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命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不佞——佞:有才能
B.擢之乎宾客之中——擢:提拔
C.闲于甲兵——闲:空闲
D.堕先王之名者——堕:毁坏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乐毅给燕王回信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②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③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④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⑤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⑥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说自己因为没有才能,不能秉承先王的教导,来顺从燕王左右官员的心意,所以逃到赵国。
B.乐毅多次说自己没有才能而受丰厚的封赏,自己心里不想接受,但迫于先王的权威,不得不接受。
C.燕国的先王曾对乐毅说,他与齐国早就有深仇大恨,哪怕燕国弱小,也打算对齐国发动战争。
D.乐毅怕燕王听信左右近臣的话,不考察被疏远了的自己的品行,所以斗胆用书信呈报,请君主明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1)臣白以为如果自己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就可以侥幸免除罪过,也就毫不辞让,接受了任命。
(2)臣唯恐大王您轻信左右近臣的话,而不体察被疏远之臣的所作所为,因此冒昧地回信说明,希望您多加考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标题和词牌有严格的区别。标题表明了词所涉及的内容,词牌是与韵相配合的乐调,二者分别表示词的内容和形式。
B.《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南朝刘勰撰,《神思》是其中的一篇。
C.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剧本是戏剧的底本。
D.雨果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活动的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雨果当为浪漫主义作家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②,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荆轲遂见太子,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往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选自《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者:过去。这里指刚才。不称:不相宜,不合适。 ②博:古代一种博戏。③太牢:牛、羊、猪三种牲畜各一头,是古代祭祀的重礼。借指贵重美食。
1.下面加粗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聂怒而目之——范增数目项王
B.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公曰:“……吾其还也。”亦去之
C.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D.则不可,因而刺杀之——不如因善遇之
2.下面对加粗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使往之主人:前一“使”字为动词,意为“派遣”;后一“使”字为名词,意为“使者”。
B.使悉反诸侯侵地:“悉”,副词,意为“全部、全都”;“反”通“返”,意为“返还”。
C.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代词,意为“那些”;“长者”,名词,意为“年长的人”。
D.供太牢具,异物间进:“异物”,意为“不一般的东西”,指特异珍奇之物,如珍珠宝玉等。
3.指出与例句“燕小弱,数困于兵”句式相同的一项(?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夫晋,何厌之有
4.用“/”为下面文字断句。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论剑”“争道”“饮酒”“和歌”等情节刻画的荆轲形象与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致吗?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A
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