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A.①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①双手捧之而承以首②剑阁峥嵘而崔嵬 C.①共舁一人以渡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①后世所传高僧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画中没有渡江的共有五人。一人正好处在画纸的损坏处,只能看到他的腰和脚。(3分,得分点:凡、值,语句要通顺)
(2)一人相貌也很苍老,驼着背拄着手杖,他离江边已经不远,那神情像是庆幸自己快到岸了。(4分,得分点:策、去、幸、其等,语句要通顺)
(3)但是这些罗汉为了渡江,如此艰辛,太让人奇怪啊。(3分,得分点:而、为、殊等,语句要通顺)
本题解析:
小题1:纳,放入,接纳,文中即穿鞋。
小题2:B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A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译为“从”。C①为连词,表修饰关系;②为介词,拿用。D①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②与“为”构成“为……所……”句式,表被动。
小题3:①写未渡者,⑥写已渡者,均是从侧面表现渡江的艰辛;④写罗汉相貌,也不是直接表现艰辛。
小题4:A文中说“凡十有八人”指的是十八个罗汉,童子不在数内;C童子渡江是罗汉渡江的一部分,无所谓“悠闲”和“对比”;D作者认为,李画意在警示世人,罗汉言行举止与人无异,不要一味寻求所谓诡异奇特地佛家迹象。
小题5:本题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不能直译可考虑意译,但要语意完足。整体翻译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原文省略的一般要补出,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要渡江又不想渡江的样子。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张着嘴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用手捧着膝盖,做出纠缠交叉的样子,两只鞋子脱下放在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的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大张着合不拢。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回头看着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趴在童子背上,那童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无法承受身上的重量的样子。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要爬却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嘴上的皱纹显露出来了。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考查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以及后代为高位僧所作的传记,,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但是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太让人奇怪啊。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是否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迹象,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醉白堂记?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日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特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已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释:放弃。
B.而文采表于后世表:显露。
C.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推:推许。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寄托。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韩忠献公是北宋名臣,辅佐了三位帝王,能文能武,功勋卓著,受到世人的赞誉。
C.韩忠献公羡慕白乐天,以白乐天自况,表达向往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的情怀。
D.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韩忠献公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君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
译文:?
(2)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5分)(他的)文才治理天下太平,武功平定叛乱,韬略使国家安定,却不居功自傲。(译出大意,2分。“致”“定”“谋”译正确一处,1分)
(2)(5分)古代的君子,他们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的美德盛赞不厌。(译出大意,2分。“处己”“取名”“实浮于名”译正确一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推究,推求)
小题2:(①泛指担任治理天下工作辛劳繁重,④说的是白乐天,⑥写韩琦不在乎个人得失)
小题3:(“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错)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