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长于臣 B.良乃入,具告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使子婴为相为击破沛公军 D.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中“活”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这句话是项伯杀人,我使他活的意思。
小题2:A项前一个“于”介词,对;后一个“于”介词,表比较。C项前一个“为”动词,作为,担任;后一个“为”介词,给,替。D项前一个“以”连词,用来;后一个“以”介词,把。B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小题3: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项省略句;B项被动句;C项状语后置句。B项属于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2.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
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
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进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田,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水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坚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日: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判断加点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每小题1分)
6.齐使者如梁?如:往,到……去。
7.老弱罢于内?罢:罢工,指不听指挥。
8.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使……遭到失败。
9.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
10.“庞涓恐其贤于己”与“请救于齐”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表示比较,后一个引出动作的对象。
11.“并威王欲将孙膑”与“并使田忌将而往”中的“将”意思一样,都是“率领”。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每小题3分)
12.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骄横轻敌而兵败。
13.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预先埋伏弓箭手在马陵道成功射杀庞涓。
14.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以史学家的眼光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参考答案:
小题1:6.A7.B8.A9.B10.A11.B
小题2:12.B13.B14.B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一6题。
梅尧臣
梅尧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也。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询荫为河南主薄,钱惟演留西京,特磋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由是知名于时。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尝语人日:“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世以为知言。历德兴县令,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大臣屡荐宜馆阁,受召,赐进士出身。
宝元、嘉祜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尧臣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善谈笑,与物无忤,恢嘲刺讥托于诗,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也,名重于时如此。
(《宋史·列传二0二》)
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侍读学士询从子也从子:侄子。
B.以深远古淡为意?古淡:质朴淡泊。
C.以为知言?知:知己。
D.尧臣益刻厉?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由是知名于时?②名重于时如此
B.①间出奇巧?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①用询荫为河南主簿? ②广用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D.①凡诗,意新语工?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初未为人所知。?②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
③欧阳修与为诗友。?④其织文乃尧臣诗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为至也。
②大臣屡荐宜在馆阁。
③贤士大夫多从之游。
④恢嘲刺讥托于诗。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梅尧臣“诗才”的一组是? (? )
①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②用询荫为河南主簿
③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④世以为知言
⑤宝元、嘉祜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
⑥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梅尧臣是宣州宣城人,他特别擅长写诗。他的诗,追求一种深远质朴淡泊的意境,并常?于平淡中.显现出匠心独运的功力,可惜起初还不被人赏识。
B.后来,梅尧臣做了河南主簿,与名人钱惟演成为忘年之交,又与欧阳修结为诗友,在这?些名人的支持下,他终于在宋代文坛上一下子出了名。
C.梅尧臣曾在德兴、建德、襄城任职,并先后担任过几任地方官。大臣们多次举荐梅尧臣?担任馆阁之职,因而他受到皇帝的召试,并被赐进士出身。
D.梅尧臣喜欢饮酒,名贤及士大夫与之交往甚密,并常常带着酒到其家共享。梅尧臣十分?健谈,且无所畏惧,嬉笑怒骂之情皆寄寓于诗中,晚年尤其如此。
参考答案:1.C。知:同“智”。2.D。A在。B间或,断断续续。?因。D①精巧。②手工业者。
3.B。①②被动句。③省略句。④判断句。4.①这样的诗作才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②大臣们屡次举荐他担任馆阁之职③名贤及士大夫多与之交往甚密④嬉笑怒骂之情都寄寓在诗中。5.A。②表现梅尧臣做河南主簿的缘起。④表现世人对梅的态度。⑥表现梅喜酒。6.“在这些名人的支持下”文中无根据。
本题解析:[译文]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是侍读学士梅询的侄子,特别擅长写诗。他的诗,追求一种深远质朴淡泊的意境。并常于平淡中显现出匠心的功力。起初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诗才没有被人们认可,后来,梅尧臣因为梅询的荫功而任职为河南主簿。当时留守西京的钱惟演惊叹他的才华、特意来与他研讨学问,与他成了忘年之交,并相互吟诗酬唱。欧阳修也与梅尧臣结为诗友,并承认自己的寺才不如梅尧臣。梅尧臣因此更加刻苦自律,精心勾思,潜心苦读,终于在宋代文坛上名声大振。自彩以来,像梅尧臣那样,因为诗才出类拔萃而流芳后世的人是不多的。梅尧臣曾对人说:“大凡写诗,要注意立意新颖,语言精巧,应发前人所未发,感前人所未感,那才算好诗。并且能把难写之景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又能使读者在诗句之外领悟到深远而美妙的意境。这样的诗作才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大家都以为梅尧臣所说的是至理名言。梅尧臣曾做过德兴县令,任建德、襄城知县,并先后担任监湖州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等地方官。大臣们数次举荐他担任馆阁之职,因而梅尧臣得以受皇帝召试,并被赐进士出身。
宝元、嘉祜年间,梅尧臣随宋仁宗参加郊庙祭典,并献上赞美诗,还曾向皇帝上书谈振军备战之事。梅尧臣为《孙子十三篇》作过注,撰有《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梅尧臣家庭清贫,喜欢饮酒。名贤及士大夫多与之交往甚密,并常常带着酒到他家与之共饮。梅尧臣十分健谈,且无所畏惧。嬉笑怒骂之情皆寄寓于诗中,晚年尤其如此。有人曾得到过西南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一件布衣,发现布衣上绣织有梅尧臣的诗句,可见梅尧臣在当时的名声是何等大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廉?耻
顾炎武①
⑴《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诚然,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⑵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②”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⑶吾观三代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⑷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②行己有耻:士者能知耻而有所不为。?③三代:指夏、商、周。?④顷:最近。《颜氏家训》: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名作。
小题1:选文主要论述了廉耻与(?)的关系。(2分)
小题2:第⑴段画线句的作用是?。(2分)
小题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能将无羞耻心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
B.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没有什么事会让他感到羞耻。
C.齐朝某士夫的教子之法只为求得卿相高位,人格卑鄙。
D.颜之推等阉然媚世者于众昏之日独自清醒,故能无愧。
小题4:《劝学》在说理方法上与本文第⑶段画线处有明显相似处,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小题5:作者认为四维之中“耻尤为要”,你的看法呢?(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国运兴衰(2分)
小题1:内容上指出“四维”的重要性;结构上引出议论话题(引出下文对“廉”“耻”关系和有羞耻心的重要性的论述)。(2分)
小题1:D
小题1: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1分)
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1分),
也使语言精练有味(1分)。
或:二者都用比喻论证来说理(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1分)
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1分),
也使语言精练有味(1分)。
小题1:略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要注意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1:原文是“能无愧哉!”是反问。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可以赞同或反对或补充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3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