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23:52: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日:“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日:“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戍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韩王赵普做宰相。③指一朝开国的皇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叩赵普门向:接近
B.以削平请国俟:等待
C.皆以散官就第,赐甚厚赉:赏赐的东西
D.上意然,卒相之。释:放下

小题2: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
②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
B.①人生如自驹过隙
②不知东方既白。
C.①刑惩罪,赏以酬功
②卒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D.①家人始开箧见之,《论语》二十篇也。
②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小题3:《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3分)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3分)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A
小题5:(1)君臣之间,双方没有猜忌隔阂,上下彼此和睦,不是很好吗?
(2)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


本题解析:
小题1:释:消除。
点评: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高一时候起就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小题2:B均为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A①介词,趁着②介词,由于C①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用来”②介词:表示原因,译为“由于”D①副词:表对己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原来是”②连词: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译“但”“可是”。
点评: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小题3: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点评: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 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 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 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小题4: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无法预料”。
点评:本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概括,做这样的题目,注意考虑准确和全面两点,应将句子放回原文中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小题5:注意得分点:(1)“猜嫌”: 猜忌隔阂;“安”: 和睦;“不亦……乎”:不也……吗?(2)“及”:到;“生”:使动用法,使……活,“肉”使动用法,使……长肉;“所谓生死肉骨也”判断句式。(3)“才”:刚刚;“第”:家;“亟”:急忙;“虽”:即使。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文言文译文:
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下起大雪,接近深夜,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问,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抓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赏赐的物品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完成,1~4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彀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益兵——治:治理
B.数大臣问治道——顾:看望
C.多其所为——规:规划
D.其用兵之略——陈:陈旧
2.下列句子分编为六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敏锐多材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彀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B
4.(1)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
  (2)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铪,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瘁,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选自《聊斋志异·武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
  易:轻视
D.偶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相授
  一觞一咏,亦足畅叙幽情
B.师能者,我已尽能之
  盖余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幸先以我名告
  方是时余力尚足以入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人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相顾,迄无应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C
5.(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元绒,字大纲。早修谨,仕为雍州司户参军。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皑①,元绒还之民长史窦怀贞大惊,趣改之,元绒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改好峙令,迁润州司马,以办治得名。开元初,为万年令,赋役称平,摧京兆少尹诏决三辅果,时权家皆旁渠立皑,筑堰争利,元绒救吏尽毁之,分溉渠下田,民赖其恩〕三迁吏部侍郎会户部杨场、白知慎坐支调失宜,贬刺史,帝求可代者,公卿多荐元练帝欲摧为尚书,宰相以资薄,乃为户部侍郎。条陈利害及政得失,帝才之,谓可丞辅。赐衣一称、绢二百匹〕明年,遂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清水县男。
  元绒当国,务峻涯检②,抑奔竞,夸进者惮之。五月五日,宴武成殿,赐群臣袭衣,特以紫服、金鱼锡元绒及萧高,群臣无与比是时,废京司职田知,议者欲置屯田元绒曰:“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以闲手拚弃地,省馈运,实军粮,于是有屯田,其为益尚矣。今百官所废职田不一县,弗可聚也;百姓私田皆力自耕,不可取也、若置屯,即当公私相易,调发丁夫调役则业废于家,免庸则赋阙于国,内地为屯,古未有也一恐得不补失,徒为烦费”遂止。
  后与杜退不协,数辩争帝前,帝不泽,皆罢之,以元绒为曹州刺史,徒蒲州,引疾去。后以户部尚书致仕,复起为太子詹事。卒,赠太子少傅,谧曰文忠。
  元绒再世宰相,有清节。其当国累年,未尝改治第宅,僮马敝弱,得封物赒给亲族。宋憬尝叹曰:“李公引宋遥之美,默刘晃之贪,为国相,家无留储,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之!”(选自《新唐书·李元结传》,有删改)
【注】①皑(wei):不磨。②涯检:极力约束③职田:中国古代按官职品级授与官吏作为体禄的土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史窦怀贞大惊,改之:意向
B.户部杨场、白知慎坐支调失宜:正好,恰巧
C.元绒吏尽毁之:告诫,嘱咐
D.免庸则赋于国阅:通“缺”,缺失,有损失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李元练关心百姓的一组是(  )
①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皑,元练还之民
②改好峙令,迁润州司马,以办治得名
③元练救吏尽毁之,分溉渠下田,民赖其恩
④帝求可代者,公卿多荐元练
⑤特以紫服、金鱼锡元绒及萧篙,群臣无与比
⑥百姓私田皆力自耕,不可取也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各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元绒年轻时端庄谨慎,在京兆少尹任上,他不屈服权贵,面对太平公主的权势,他无所畏惧,“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足见其坚决的态度。
B.有人在废置京官的职田后想设置屯田,李元统却认为军务与国政情况不同,内地与边境制度相异,如果在内地设置屯田,对国、对民没有益处。
C.李元绒为政能关心百姓生活,政绩卓著,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他后来因与杜逞不和,两人多次在皇帝面前争辩,皇帝不高兴,两人都被罢官。
D.宋憬曾称赞李元绒,说他引荐宋遥这样的人才,罢免刘晃这样的贪官,做了国相,家里没有积蓄,即使季文子的德行,也不能超过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条陈利害及政得失,帝才之,谓可垂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当国累年,未尝改治第宅,憧马敝弱,得封物碉给亲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A
4.(1)(他)列举(事情的)利害及政事的得失,皇帝认为他有才能,认为能够担任宰相。
 ? (2)李元纮执掌国事多年,不曾改修建造住宅,童仆与马匹疲弱,得到的封赏都用来接济亲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营犯法,率多相容率:大多
B.恂遣谷崇以状闻状:罪状
C.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相:代指贾复
D.恂奉玺书至第一奉:通“捧”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寇恂“威望素著”的一组是(3分)(?)
①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②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③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④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
⑤诸将皆曰:“非所及也?⑥时人归其长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攻打高峻时,寇恂违背光武帝旨意,擅自斩杀了高峻的使者皇甫文,但事如光武所愿,光武帝没有责罚寇恂。
B.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一生戎马,奋其智勇。可谓忠心耿耿。
C.他所得俸禄,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他常说:“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D.他屈己为国,顾全大局,人们无不景仰他的长者之风,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状”解释为“有关情况”)
小题2:D(①句言其出身,而非关其威望;③言其宽容之心;④言其智谋超常)
小题3:A(“违背光武帝旨意”不当)
小题4:(1)大丈夫哪有被侵犯、有怨恨而不与之一决雌雄的呢?如果见到寇恂,我一定亲手用剑杀死他!(“侵怨”“决”“剑”各1分,大意正确1分)(2)从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在廉颇前受委屈,是为了国家大局。(“而”1分,“屈于廉颇者”的介词结构后置1分,大意正确1分)(3)放了他,则皇甫文的心计得逞,杀了他,则高峻丧胆,所以他们投降了。(“得其计”“亡”各1分,大意正确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寇恂字子翼,上谷郡昌平县人,他家是世世代代是声望显赫的大族。光武往南平定河内时,更始帝的大司马朱鲔等人的大部队正据守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呢?”邓禹说:“从前高祖任用萧何,把他放在关中,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北边通往上党,南面接近洛阳。寇恂文武兼备,有统治百姓、驾御百官的才能,除了他,没有人可以派去守河内。”光武于是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驻扎在汝南时,部将在颍川杀人,寇恂将这个人逮捕禁闭起来。当时,一切都在草创之中,军营中有人犯法,大多互相包容,而寇恂却将这个人杀死在街道上。贾复认为这事使自己受到了羞辱。他路过颍川时,对左右的人说:“我与寇恂都列为将帅,而现在被他陷害,大丈夫哪有被侵犯、有怨恨而不与之一决雌雄的呢?如果见到寇恂,我一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晓得了他的打算,不想跟他见面。谷崇说:“我谷崇,也是个将领,我可以带剑站在你侧边。如猝然有变故,我足可抵挡。”寇恂说:“不对。从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在廉颇前受委屈,是为了国家大局。小小一个赵国,还懂得这个道理,我怎么可以忘记国家大局呢?”于是命令各属县多备器具,储酒肉,待执金吾的军队进入郡界,给予每个人两个人的饮食。寇恂自己到路上去迎接,然后称病回府。贾复想带兵云追赶,但吏士们都醉了,便让他过去了。寇恂派谷崇把这些情况上告皇帝,皇帝征召寇恂回朝。寇恂到朝廷被接见时,贾复已先在座,想站起来回避。光武帝说:“全国尚未平定,两只老虎怎能为私隙而斗呢?今日我替你们调解。”于是两人并排坐着,言谈极欢快。
高峻占据高平,因害怕被汉军所杀而坚守城池。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围攻高峻,一年内还未攻下。十年,光武帝打算派使者去劝他投降,便对寇恂说:“现在你替我去走一趟。如高峻不立即投降,将带耿弇等五营士卒攻打。”寇恂捧着玺书到达第一城,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来见面,言辞与礼节都不卑恭。寇恂发脾气,准备杀了皇甫文。将领们劝说道:“高峻有一万精兵,大多拥有强劲的弓弩,(拦住了通往陇西的道路),连年不能攻下他们。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听,于是杀了皇甫文。打发皇甫文的副将回去报告高峻说:“军师不讲礼节,已经被杀了。你想降,就快点投降;不想降,就坚守吧。”高峻害怕,当天就打开城门投降。将领们都来庆贺,并说:“请问,你杀了来使却使全城投降,是什么缘故?”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为他出谋划策的人。今天来言辞不恭顺,一定没有投降的打算。放了他,则皇甫文的心计得逞,杀了他,则高峻丧胆,所以他们投降了。”将领们都说:“你所考虑的,不是我们能想到的。”
寇恂通达经书,品德完美,名声在朝廷被人看重,他将所获得的官薪,大批地赠予朋友故人及跟从他的官吏士子。他常说:“我是从士大夫升到现在这个官职的,怎么可以独自享受呢?”当时,人们把他归为长者一类,认为他有宰相的气度。建武十二年死,谥为威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