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3-15 14:51:3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雨叹
(唐)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 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小题1:前四句运用了??手法描写决明的形象。(2分)
小题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哪些深切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分)
?



3、阅读题  (2013·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卖花声 雨花台①
[清]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 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小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小题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6分)
移家别湖上亭
[唐]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小题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