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3-15 14:58:07 【

1、阅读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①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②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
注:①耿纯:东汉著名的开国功臣。王莽死后,李铁兄弟专权,耿纯不愿在长安当官,以骑都尉官职来到河北巨鹿。②郊遂:古代都城外百里为郊,郊外百里为遂,也泛指郊野。
小题1: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整卒,典徙颍阴令徙:调职
B.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拒:抗衡
C.卿欲慕耿纯邪慕:羡慕
D.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嘉:赞赏

小题2:
下列句字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初平中,以众随太祖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典)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备望见救至,乃散退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小题3: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一项是(?)
①故试以治民之政?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③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④苟利国家,专之可也
⑤自请愿徙诣魏郡?⑥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②③⑤
小题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典先跟从父亲李乾追随太祖征战,破黄巾,击袁术;后又随兄长李整打败薛兰、李封,基于立下的这些战功,升迁为青州刺史。
B.太祖安排李典和程昱运送军粮,且嘱咐水路不通可以走陆路。李典分析了驻守黄河的敌人的情况,果断地北渡黄河,打败了敌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C.李典与乐进、张辽一向不和,面对孙权的军事包围,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李典抛弃了个人私怨,与张辽并肩作战,使孙权撤军。
D.李典年少时就喜好学问,不喜欢军事,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因崇尚儒雅,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尊敬,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小题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3分)
(2)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4分)
(3)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3分)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缙绅、大夫、士于左丞相府?:聚集?
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诛五人?按:追究、查办?
C.秦贪,其强?负:倚仗?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恶?黜:罢免?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略有删节
【注】服阕:古代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虫流:指人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躬亲:亲自
B.华善之 善:好
C.感恋弥至,烝烝之性 感恋:感念眷恋;感激眷恋
D.数使吴,有才辩     数:多次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密奉事以孝谨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乃迁汉中太守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有暇则讲学忘疲
D.齐桓得管仲而霸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小题3:下列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吏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小题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5分)
(2)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①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②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③,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棕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於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注]①丰,古邑名,秦时属沛县。②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③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封五千户益:增加
B.愿君让封勿受让:辞让
C.悉以家私财佐军佐:佐助
D.臣死不恨矣恨:仇恨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何为丞相②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①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②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
C.①高帝乃大喜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功不可忘也②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
小题3: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小题4:
下列对原文的陈述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和刘邦同是沛人,功劳显赫,忠心耿耿,一直深受刘邦信任。
B.平定天下论功行封时,群臣都认为萧何功劳不是最大,刘邦力排众议,认定萧何功劳最大。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后,认为萧何诛杀韩信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D.萧何入咸阳后,在诸将争夺财产时收藏图书资料,又主动推荐大将韩信及有嫌隙的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小题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2)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3)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



5、阅读题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形容枯槁(非常)
B.何故深思高(行为)
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
D.可以吾缨(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游江潭室西连中闺
B.自令放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C.何不淈泥而扬其波与时俯仰,以通
D.安能以身察察不知老之将至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