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您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
(2)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3)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加、谋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夺: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为“改变”。
小题2:“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
小题3:“多次触怒人主”错,蒋济在任东中郎将时,触怒过文帝一次。
小题4:尽量用直译,省略的要补上,倒置的语序要尽量理顺,有实词活用的要体现出来。第一句:恢弘、诚、治各1分,句意1分。第二句:重、至戒、被动句式各1分。第三句:加、谋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除了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①,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岂页?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注:①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魏以后是三月三)在水边洗濯,以祛除不祥。
1. 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 望:名士
B.帝乃使导躬造循、荣?造:到……去
C.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 ?要:通“邀”,约定
D.乃相率拜于道左?率:表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虚己倾心,以招俊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乃相率拜于道左? 平明,汉军乃觉之。
3. 王导促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有(? ?)
①导每劝令之国?
②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③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④导劝帝收其贤人? 君子?
⑤每劝帝克已励节,匡主宁邦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②④
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导出身名门,自幼见识出众,气量弘远,为人所称道。
B.王导看到天下已乱,于是全力支持当时为琅邪王的元帝,并深受元帝的器重。
C.为了提高元帝的名望,王导让元帝在上巳节去观看洗濯,带了许多名流跟在后面以壮声威,从而使江南人士纷纷倾心归附。
D.一些过江避乱的士人,悲叹国家残破。王导训诫他们应努力效忠朝廷,光复国土,而不要只是相对而泣。
参考答案:1.D?
2.A?
3.C?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7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
(1)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无若宋人然???今日病矣 ??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非徒无益 ?
(2)结合选段,说说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要如何培养。(3分)
参考答案:1)若:像。?病:疲倦。?舍:放弃。?徒:只是。
(2)浩然之气要与正义真理相结合,要日积月累地培养,不要人为有意地帮助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