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三)
2019-03-15 15:37:0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译文: (1)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2)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南海之帝为鯈 B.恂目之志 C.闻任氏之风俗 D.何得车之多也
3、阅读题 阅读下文,解答第1~4题。 射说 元好问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①,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 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 ) 再而贯马耳之左(? ) 而的又为一(? ) 以卒贤主人之欢(?)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粗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顾尝学焉/顾谓所私曰 ②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将若车轮焉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C.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何谓得之于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常常有所叙、有所议。从本文看,所叙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议的观点是(用文中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春洒堂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衣湿袖单,影乃益瘦益: 更加 B.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C.以污贿不饬罢饬:规矩 D.辄屈膝叩首迎款迎:应对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3分)(?)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5分)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5分)
5、阅读题 (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 宋·苏洵《六国论》
(二)
?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 清·李桢《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思厥先祖父——先:先前,从前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定,决定
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D、其溺于攻伐——溺:沉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
B、不赂者以赂者丧——至丹以荆卿为计
C、赂秦而力亏——而又得天助焉
D、齐人勿附于秦——习于虞诈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他认为“赂秦”的三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赂秦”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5字)。李桢在《六国论》中说“未可专以罪秦也”,其理由是什么?(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