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过着贫苦生活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
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
本题解析:
小题1:迎:迎合、归降
小题1:“知道”:即懂得道理。 ①“略知书”未必懂得道理?③只是讲述相国的经历?⑥作者评价,非直接体现
小题1:张冠李戴,煮芋者为老妪
小题1:(1)“井”、“臼”、“佐”1分,句式“有夫妇守贫者”1分,省略主语“妻子”1分(2)“特”、“虽”、“长”、“至是”各1分,固定句式“岂……欤” 1分
参考译文:
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在渡口边居住。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书生)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显得)更加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正要回家去。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很饱。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以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用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那么香甜,并不是(和现在的)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所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大鼎,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对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过着贫苦生活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它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受贿,行为不规矩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些还说得过去。我邻居有家私塾,(我)听里面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归顺,唯恐落后,竟然把宗庙、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样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非常震惊赶紧向他感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老人说的看上去如芋头的故事中的人们吧!本来就比那些好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如此。”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 宋·苏洵《六国论》
(二)
?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 清·李桢《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思厥先祖父——先:先前,从前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定,决定
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D、其溺于攻伐——溺:沉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
B、不赂者以赂者丧——至丹以荆卿为计
C、赂秦而力亏——而又得天助焉
D、齐人勿附于秦——习于虞诈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他认为“赂秦”的三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赂秦”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5字)。李桢在《六国论》中说“未可专以罪秦也”,其理由是什么?(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1)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
(2)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4、楚、韩、魏;“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或“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六国互相攻打,弱肉强食,削弱自己,导致灭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