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注]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时年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小题1: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与冷清做铺垫(衬托、对比)。
小题2:密州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抒发了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对自身年老的感慨以及当时的寂寞难耐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结合下文和标题,这种写法明显是为了反衬,反衬密州的萧条冷落。
小题2: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诗歌鉴赏(7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小题1:前四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理想?(3分)
小题2: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四句描写了山村秀美的田园,丰富的物产,邻里的和谐无争。(2分)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和谐安宁,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1分)
小题2:
?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景物特点的概括与情感的把握。抓住关键意象黑蒲,鸳鸯鸂鶒。桑柘,东邻西舍,蚕娘,牧童等,概括出特点:山村秀美的田园,丰富的物产,邻里的和谐无争。通过对整首诗意境的把握,概括出诗人的生活理想:对宁静美好,和谐安宁,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意象的把握。从关键词“留我宿”“笑指”可以看出山翁有着淳朴善良的性格。“熟”字的作用要注意内容上和形式上两方面,即表达中心和照应前文两方面。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这首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753)秋游池州时所作。
(1)北宋诗评家胡仔在谈到此诗时说:唐初诗人沈佺期“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句,脱胎于东晋王羲之的“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你是否同意胡仔对李白诗句的评价?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山水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同意。李白虽化用了前人诗句,却更清新自然,人融于景,情景交融。以“明镜”喻清溪,以群山比“屏风”,比喻清新贴切,使用借喻增强了诗歌意境。溪水清澈,周围的景物清晰地倒映在溪水中,周围山峰连绵,风景如画,人忘情在秀美清新的自然风景中。
(2)“清我心”的“清”。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山水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因为诗人在朝廷屡遭排挤和打击,实感官场污浊,今见清溪潺潺流水,认为可以“清心”,洁白自律,精神愉悦。(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小题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2分)
小题2: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一句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3:下阕用“挥鞭”楷括而鲜明地勾勒曹孟德形象,有何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2分)
小题1:概括描写了壮丽的海景,这一句倾注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切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1:“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往事越千年,通过遥想当年,感概今昔,年代变了,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小题1:大雨与大海连成一片,海景非常壮观,但在这样的大风浪中,打鱼船很危险。所以这句中还蕴含着对人民的无限关切之情。
小题1:这是一个动作,是曹操的动作,展现了一代英雄的英资与抱负。所以答题时要抓住这一动作具体分析其蕴含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①,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③。曾是洛阳花下客④,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天涯:极边远的地方。当时诗人被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②冻雷:春天的雷声。③物华:自然美景。④诗人曾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
小题1:一、二两联写了山城夷陵的自然环境,请简要概括其特点。(2分)
?
小题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
小题3:关于这首诗的情感,有人认为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精神,有人则认为充满了无奈和凄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严酷(恶劣、酷寒荒僻)而不失生机。
小题2:触景生情。(1分)诗人夜里听到归雁的鸣叫,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拖着病躯进入新年看到春景又至不由感慨一年时光又逝。作者因耳中所闻之声眼前所见之景的触发而不由生出一种思念家乡、时光易逝的感慨,从而表达出谪居僻地的沉痛之情。
小题3:示例一:我认为体现了豁达超脱的精神。虽然诗人被贬谪到荒僻之地,以抱病之躯而又无奈度过一年,但从颔联和尾联来看,作者仍不失积极的心态。颔联写景不失生机,尾联则直说自己曾经在洛阳欣赏过牡丹花,虽然夷陵的野花开放较晚,不如洛阳的牡丹花,但是也不必嗟叹。这就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精神。示例二:我认为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何凄凉之情。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是故作豁达,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而且这种无奈何凄凉是与前面思乡、时光易逝的感受一脉相承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一联写山城荒僻冷落;二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所以,特点应是严酷(恶劣、酷寒荒僻)而不失生机。
点评:赏析诗歌中的景物特点,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将画面描述出来,才能加以概括。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三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而这种思乡之情完全是因为听到了归雁的啼叫,这是很明显的触景生情。
点评:赏析诗歌的语言可以有很多角度,可以从修辞的角度,也可以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等等。该题所使用的抒情手法很明显,就是触景生情。
小题3:试题分析: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正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这一类的题,最好能知人论世,知道诗人的生平,什么时期是什么诗风,遭遇过什么事。但是如果这个诗人不是你所熟悉的,就应该结合诗文作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都是在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只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