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三)
2019-03-15 16:02:2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
瓷花开片
梁凌  
  买回两件瓷器,钧瓷,一个玉壶春瓶,一块开运石。玉壶春纯鸭青色,瓷质细腻,晶莹透亮,如月夜晴空。开运石斑斓瑰丽,红蓝紫三色似行云流水,釉色行迹处,又分明一幅山水画,恍觉暮沉霞飞,秋山无重数。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知道钧瓷为什么名贵吗?”他端详着玉壶春,忽然抬眼,盯着我问。
  我摇头。
  “钧瓷没有重样的,”他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世上唯一的东西,能不珍贵吗?而且,我最看中的,是它很有灵气!是的,灵气!这可爱的东西,原是山间的瓷土,成形后,入窑,窑变出各种神韵,本来,已是炉火纯青,但,它仍在不停地开片。”
  “开片?什么是开片?”我问。
  “看到这玉壶春上的冰裂纹没有?”他指着上面细细的,像须根一样交错的纹路说,“你看着是裂纹,一摸,却是光滑的。这裂纹,使瓷‘活’起来了,是瓷的毛细血管,是鲜活的生命。它在不停地‘开片’,就是说,它的纹路,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点点细化。开片时,有很轻微的声音发出,你听!”
  他把瓶放在我耳边。
  “没有声音啊。”我说。
  他把瓶放在自己耳边,听了听,很遗憾地说:“现在,太吵了,自然是听不见。在夜深人静,心如止水时,把钧瓷放在耳边,会有轻微的声音,如铃似琴,像一朵花开。你听到过花开的声音吗?没有吧,现在的人,都很浮躁,能听到这些声音的人极少,但是,它的确一刻不停地在开片——不管你知不知道。”
  我讶然:“这么说,这瓷,真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了!它不停地开片,今天的它,跟昨天,已有了微妙的变化?”
  “是的!”他说,“一件钧瓷,开片的生命是六十年……六十年的坚持,瓷花一片片细化,玲珑,也是它最值钱的时候。”
  我抚摸着这两件瓷器,心想,怎么会?怎么会呢?开片,更像是一种传说,或者说,像一种禅语。我问:“你干这行应该没有几年吧,看你很年轻?”
  他说:“是的,但我家,已烧了好多年的瓷,往上追溯,我爷爷的爷爷,都是干这行的。‘文革’期间,我的爷爷,曾为保护一件瓷器,差点儿被活埋。那件瓷器,是一件宋代的鸡血净瓶。我的爷爷,被人拉着游街,批斗,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好地方。爷爷把瓶子转移了好多地方,说就是被打死,也不能让瓷器受半点损伤。爷爷后来逃到一个偏远的山沟里,荒无人烟,有风的夜里,能听到野狼的长嚎。”
  他爷爷是著名的烧瓷专家,最擅长的,是做超大的瓷器。大瓷器,很不好做,陶瓷界有句话,叫“一寸高一寸险”,过大的瓷器,如果考虑不周全,在烧时,会炸开,裂釉,一下子变次品、废品。
  他爷爷在山里,不停地研究他的瓷器,他的目标,是做一个三米高的净瓶。为做这个净瓶,他爷爷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挑战自己的极限。老人重新做新窑,从外面偷偷地运土过来,又通过一些瓷界的旧友,淘来些设备、材料。
  他爷爷在山里住了八年,头发眉毛都白了,腰也弯成了一张弓,谁也不知道他这些年究竟鼓捣出了什么。
  有一年,省里需要做一个两米八的瓷瓶,招了半个月的标,也没有人敢应声。这时候,不知是谁,举荐了他爷爷。
  他爷爷出山那年,已近八十岁高龄了,枯瘦得浆汁欲尽,脸上的皱纹,像瓷瓶上的冰裂纹。
  领导问:“你有信心做这个瓶吗?”他爷爷“喀喀”地一阵猛咳,说:“还行吧,我试试,给我半年时间。”
  结果,你应该能猜到,他爷爷果然没有让人失望。那个瓶子,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被收藏在国家瓷器陈列馆,谁见了,都赞不绝口,你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我问:“你爷爷身体还好吧?”
  “爷爷做完那件瓷器,不到两个月就过世了,那件瓷器,让爷爷所有的精力和才华,在一瞬间绽放,那是六十年的积蓄啊。”
  不过,他爷爷是笑着走的,手里握着他的作品——一个六寸高的玉壶春瓶。他很满意自己的人生。
  微风从竹帘里吹进来,在一件件瓷器间穿行,似乎听得到瓷器玲珑的清音,我看着瓷器上一道道的冰裂纹,在思索一些东西,有关生命的。
  我在想,在世间,在我们周围,还有多少人,就像这些钧瓷一样,几十年不停地开片,开片,不懈地努力着,细化着自己的人生,不论是在最辉煌,还是在最寂寞的时候?
1.综观全文,“他”为什么要买回那只“玉壶春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把“他爷爷”做省里两米八的瓷瓶的故事写得一波三折,试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构思的?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道“他爷爷是笑着走的,手里握着他的作品——一个六寸高的玉壶春瓶。他很满意自己的人生”,结合全文分析,“他爷爷”走过了怎样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呜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都江堰蕴涵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段
古 渡   朱以撒
①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②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款款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与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③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④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⑤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⑥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⑦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⑧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⑨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小题1:文章第⑺段中,作者说:“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古渡”与“长桥”各承载了人们怎样的生存观念和生活理想。(4分)  
?
小题2:作者在第⑵段中有声有色地描述了记忆中在古渡见到的一些生活场景,请你用三个短句对这些生活场景进行概述,并说明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
小题3:作者对古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有关浓浓的怀旧情绪,同时又说“生活在日日向前”“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请具体谈一下你对“怀旧”和“向前”的看法。(6分)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F1赛车的轮胎
轮胎看上去就是圆圆的、黑黑的橡胶制品,但有理由说它是赛车上最需要精心设计的一个部件。它们提供赛车和地面仅有的几个接触点,除了空气阻力和侧向风力,作用在赛车上的力都是由轮胎与地面的四个接触点产生的。F1赛车配备了两种车胎:干胎和雨胎。前者用于干燥赛道,后者用于湿滑赛道。
一般来说,车胎接触地面的面积越大,赛车的抓地力就越大。为获得理想的抓地效果,F1赛场上曾经流行“光头”车胎。后来出于安全考虑,为降低车速,国际汽车联合会要求干胎胎面上必须开凹槽,雨胎胎面上排水槽的面积占胎面总面积的25%。
干胎,是在干燥气候状态下使用的一级方程式赛车专用轮胎,直径660毫米,宽度350毫米。轮胎表面有四个纵向的凹槽。这些凹槽在轮胎表面中心线两侧以50毫米的间隔对称排列,深度至少为6.5毫米。这种干燥天用的轮胎并不是对一般路面上使用的轮胎的改造,它传递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在F1赛车中引进这种轮胎,为的是减少赛车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即轮胎与地面直接接触产生抓地力的面积。这样就能降低赛车的拐弯速度。
雨用轮胎还必须注意另一事项:这种轮胎还必须能够驱散轮胎接触点和赛道之间的水层。如果水太多,轮胎就会因为完全失去抓地力而打滑。在每次比赛前,制造商必须向运动主管单位FIA提供欲使用的每款轮胎的详尽图纸。利用计算机模拟,确保雨天凹槽达到最佳尺寸。由于有了这一技术,赛车能够在一秒钟之内散去数十升的水。由于潮湿的赛道表面温度较低,所以雨胎必须能够在比干胎的工作温度低得多的情况下工作。为了增加清除地面雨水的功能,雨胎直径应比干胎的略宽。
无论是干胎还是雨胎,它们都有理想的工作温度。干胎胎面高效工作的温度约为100摄氏度,雨胎约为40摄氏度。为了让赛车尽快进入比赛状态,在赛车出发前,工作人员常常要用电加热毯将车胎包裹起来加温,需要90分钟才能将干胎胎面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在比赛中,如果胎面温度过高,干胎或雨胎的磨损速度就会加快。在半干半湿的赛道上,观众常能看到装着雨胎的赛车为避免胎面温度过高,不得不避开逐渐变干的行使轨迹而选择潮湿的道路“行走”。
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多检查轮胎的气压。当轮胎气压略微下降时,会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轮胎与车道的啮合更加有力。但是,轮胎气压的细微变化都可能破坏汽车的平衡。为保证赛车车胎的气压相当稳定,F1轮胎充入的是无水分的氦气。
摘自《F1大奖赛:“高科技的奥运会”》
小题1:下面对“F1赛车的轮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F1的轮胎是赛车和地面的接触点,为赛车提供除空气阻力和侧向风力外所有的力。
B.为提高安全系数,F1赛车的轮胎,无论是干胎还是雨胎,胎面上都必须开凹槽或排水槽。
C.F1赛车的雨胎高效工作的理想温度较低,所以比赛前只需将干胎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即可。
D.F1赛车的平衡至关重要,轮胎中充入无水分的氦气,有利于保持赛车车胎气压的稳定。

小题2:下面对F1赛车的“干胎”和“雨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胎是F1赛车在干燥气候状态下使用的轮胎,雨胎则是在湿滑赛道上使用的轮胎。
B.干胎胎面上有四个纵向的凹槽,其深度和间距是有规定的;雨胎凹槽的尺寸则是变化的。
C.与干胎相比,雨胎的直径略宽,工作温度较低,凹槽的数量比干胎多得多。
D.雨胎上开的凹槽,不仅减少了赛车与地面接触的面积,降低了速度,而且还增加了清除地面积水的功能。
小题3:对轮胎“是赛车上最需要精心设计的一个部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F1赛车唯一与路面接触的就是轮胎,所以轮胎的性能是左右赛车性能的重要因素。
B.F1赛车轮胎胎面的凹槽的面积必须占胎面面积的25%,关系到赛车的速度和安全性。
C.F1赛车轮胎的工作温度和气压将影响赛车速度和安全,这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D.F1轮胎上开凹槽,减小了赛车的抓地力;适当降低轮胎气压,增大了赛车的稳定性。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F1赛车的轮胎上开槽,减少了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面积,减小了抓地力,降低了观赏性。
B.F1赛车的轮胎是制造商根据运动主管单位FIA提供的赛道的有关情况在比赛前制造的。
C.采用了没有开凹槽的“光头”车胎的F1赛车,在比赛中容易冲出赛道,造成事故。
D.F1赛车的轮胎具有与一般轮胎截然不同的理念,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所以能在任何条件下比赛。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故事情节很荒诞,其思想内容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灾难性根源。
(2)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成两半:一半身体是恶人,一半身体是好人。恶人专门干坏事,弄得泰拉巴尔的人们痛苦不堪;因此大家都盼望好人来拯救他们;结果梅达尔多子爵充满善良的半边(好人)也来到泰拉巴尔的人们中间。好人与恶人不同,恶人有权有势,而好人无权无势,只是一个流浪者。好人不干坏事只专门干好事和说教,好人做好事跟恶人做坏事一样太过“专一”, 因此也有些不近人情。?
(3)一方面是好人的善举有些不近人情;另一方面是好人根本不了解庸众真正需要的不是愤慨和说教,而是他们的灵魂在灰暗和麻木中需要的是启蒙教育;在庸众没有受到启蒙教育之前,他们的脑子只有低级的趣味和自私自利的“本我”〔注〕在主宰自己的人生观;他们此时还无法理解什么是“知德合一”的人生目标,也就不明白怎么去追求穆勒所说的“高尚快乐”的社会。
(4)后来恶人与好人因为争夺帕梅拉(爱情),在拼得你死我活后被特里劳尼大夫把恶人与好人缝合在一起,这样便使得梅达尔多子爵最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5)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从这个荒诞的故事中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
(6)梅达尔多子爵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他如今有了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应当是变得更明智了。”这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就是人自身所具有的邪恶与善良的两种品质。人只有在自身协调了这两种品质,使人自己的邪恶与善良和谐了,换言之就是人自身的和谐,才能使自己变得更明智;否则要么变成像那些好心办坏事的好人,要么变成那些穷凶极恶的恶人。
(7)一个人如果对邪恶与善良的品质没有辨别能力,这个人就是好人与恶人之外的第三种人,什么是第三种人?“‘幸亏炮弹只把他炸成两半,’大家都说:‘如果变成了三块,我们还不知道会看见什么怪事哩。’”这就是第三种人:“我们的感情变得灰暗麻木,因为我们处在同样不近人情的邪恶与道德之间而感到茫然失措。”这种人对善与恶的本质根本分不清,因此感到茫然失措,于是浑浑噩噩过日子,就像人们经常所说的“混日子”。我们通常将这 种人称为庸俗的人,简称庸人。
(8)庸人最大的灾难不是他不是恶人,也不是他不是好人,而是他根本分不清何为善何为恶而被恶人制服的人,人类最大的灾难温床就在庸人的世界里。比如梅达尔多子爵那半边(恶人)一旦在泰拉巴尔作恶,泰拉巴尔的人们就变得痛苦不堪,他们根本无法阻止恶人作恶;而好人想在医治他们的身体疾病的同时也医治他们堕落的灵魂,也会让他们痛苦不堪,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善良。
(9)在何为善何为恶都分不清的庸众世界里,如果你认识到“一个人自认不完整,只是他还年轻。”那么,你肯定也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大声呼唤大夫带上你离开这个充满责任(种种因为庸众的无知而造成的灾难)和磷火(罪恶)的世界的,不过现实永远不会有大夫来带你离开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我们只有一条生路,就是努力使自己像梅达尔多子爵一样,把自身的善与恶的经历都缝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和世界变得和谐;要做到这些,“仅仅一个完整的子爵不足以使全世界变得完整”,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完整的梅达尔多子爵。
(注: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
(摘选自严立真的《不完满的人生才是人生》)
小题1:下列不符合“第三种人”特点的解说的一项是(?)
A.我们通常将“第三种人”称为庸俗的人,简称庸人,也就是“庸众”。他们对邪恶与善良的品质没有辨别能力。
B.“第三种人”是被“恶人”制服的人,因此他们都属于“恶人”。他们又会不断制服别人,产生更多的“恶人”。
C.感情变得灰暗 麻木的“第三种人”,面对“恶人”作恶和“好人”行善都会感到痛苦不堪。
D.“第三种人”不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大声呼唤大夫带上他离开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
小题2:下列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恶人”专门干坏事,“好人”实际没干好事,那是因为他们都太过“专一”,也有些不近人情。
B.庸众的灵魂在灰暗和麻木中需要的是启蒙教育,而“好人”的愤慨和说教根本无济于事。
C.“知德合一”指的就是人协调了自身的邪恶与善良这两种品质,因为人生是不完满的。
D.要使全世界变得完整,首先要使人本身变得完整,而且要使众多的人变得完整。
小题3:第(5)段作者说“我从这个荒诞的故事中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根据上下文,这里的“启迪”该怎样理解?(3分)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完整的梅达尔多子爵”的内涵。(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