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一九四二年二月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概括小城生活的特点来考查对作品结构及主题的把握。小说写了如下内容
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邮差先生工作的闲暇、与老太太的对话及其心理活动,字里行间透露出舒缓的节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教训的回顾
黄永玉
教训不一刹而过,才真的成为教训。
好友张五常曾提到我不驯的“美德”,说是在某种长期的特殊生活环境下,我还保持了某种可贵的“纯真”。
他心地太善良了,把一切都看好。其实,他比我“纯真”得多;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他的周围、这个世界,欣赏和鼓励他这么做,相信他的诚实。
我是个受尽斯巴达式的精神上折磨和锻炼的人,并非纯真,只是经得起打熬而已。剖开胸膛,创伤无数。
五常相信权威,他是在真正权威教育下加上自己的天分,把自己弄成如假包换的权威的。
我从小靠自己长大。一路上,只相信好人。权威当前,没有办法的时候,口服心不服,像个木头。雕成厂表面老实,实际调皮复杂的“皮诺曹”。历史的因袭太多,医治过去遗留的伤口比克服未来的困难的分量沉重十倍。
在我的一生中,略堪告慰,艺术上还算吃苦耐劳。但吃苦耐劳不是艺术成果。
俄罗斯寓言家克雷诺夫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要去旅行,问他的朋友,要不要雇佣他的男佣人?这个人虽然不会做事,但是他不抽烟、不喝酒……朋友回答说:“其实,抽一点烟,喝一点酒算不了什么,只要他会做事。”
画不好画,光提劳动精神是无济于事的。
我自己在翡冷翠的工作劳动有余,画画上碰到的钉子却像掀起了旧疮疤那么难过和丧气。
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故居真是朴素得令人感动。我决心要写一次生。
他屋后有一块不大的橄榄林,展延成变化丰富的纵深局面,野草丛生,远远露出暖紫色的后墙和屋顶。
架起画架,一切顺利,屋顶出来了,懒散疏落的橄榄树也出来了,草地出来了。太阳落西,9小时的工作,开车回家。
在客厅重新把写生装在大画架上,改改这里,修修那里,晚饭后直画到半夜2点,兴致十分高昂,心里对莱奥纳多·达·芬奇崇敬不已,觉得可以把这块生长乱草的地面改成鲜花怒放的花园岂不更好?不假思索便动了手。为了痛痛快决地玩一场鲜艳的颜色,为了塑造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故居非同凡响,画面上出现了热带植物园的奇花异草。
临近完成的时候天已黎明,我仿佛从梦中醒来——理想的花园出现,莱奥纳多·达·芬奇朴素的故居到哪里去了?
心情如挨了几棍子——我曾经嘲讽过把鲁讯故居改建成“文庙”的愚蠢行为,不悭吝语言的鞭挞;如今又在自己的作品上为莱奥纳多·达·芬奇搭盖鲁迅故居式的圣殿……真是见了鬼。
一整天加上一整夜的劳累,换来了羞愧的悔恨。我怎么能用这种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莱奥纳多·达·芬奇呢?让他在天之灵对我作怜悯的微笑?我几乎受伤似的躺倒了。什么地方也不去,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
三天之后决心带上行头再上一次芬奇镇。天已经很冷,山风飘起了衣服,我把所有的鲜花都刮了,狠狠打上薄薄的底子……
“对不起,莱奥纳多!让我把你的草地重画一遍吧!我庸俗的劣根性玷污了你和你的草地,你知道,几十年来我一直徘徊在如何辨别理想的歧路上,真辛苦和烦恼……”
—群孩子刚从“故居”参观出来,围在我的周围,一边看,—边不停地轻轻叫好,还和我照了相。你看,莱奥纳多要他们来安慰我了。
过了几天,占美从香港打电话来,问画画进度如何?我还在生自己的气,恨不得一口把电话机嚼了:
“太艰难了!”
“艰难?”他说,“67岁还觉得艰难?那我恭喜你了!”
(选自《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有删节)
小题1:“我”在文章开头引用好友张五常对自己的评价,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我”在为达芬奇故居写生时得到了怎样的“教训”?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章结尾,占美说:“67岁还觉得艰难?那我恭喜你了!”结合全文,你认为他“恭喜”“我”的原因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好友称赞“我”“纯真”,“我”却认为自己并不“纯真”。引用这一评价,作用在于将好友的纯真和诚实与下文自己的“不诚实”“失去纯真”做对比,既突出好友的可贵品质;又欲扬先抑,使下文自己的“不诚实”“失去纯真”表现得更突出。
小题2:“我”写生,是为达芬奇故居的朴素真实所感动,却在绘画时加上了过多不真实的矫饰,使之失去了原本的面目,这使“我”感到羞愧和悔恨。由此,“我”得到了这样的教训----克服历史因袭所带来的庸俗劣根性(或虚伪、惯于歌功颂德)的难度比克服未来的困难要大得多。认识到自己几十年是一直徘徊在如何辨别理想的歧路上。
小题3:“我”在67岁的年龄,仍然感到了创作的艰难,说明1.“我”并没有因为年龄而放弃了艺术追求,而是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2.仍然有强烈的创作激情和进取心;3.不断对自我进行反省;4.遇到困难,说明“我”还有突破和改变的可能,还有达到更高艺术境界的可能。
本题解析:
小题1:很多散文家爱用由此及彼的开头方式来写散文,本文便是一例。开头好友赞我“纯真”,由此引出我曾经“虚伪”的故事。所以从结构上是引出下文,内容上与下文形成对比。
点评:句段作用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常考题,该类题的答题思路为指出其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本题提问很规范,但答案的组织不够规范。命题者应该提供更规范的答案,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小题2:“我仿佛从梦中醒来——理想的花园出现,莱奥纳多·达·芬奇朴素的故居到哪里去了?”
“心情如挨了几棍子——我曾经嘲讽过把鲁讯故居改建成“文庙”的愚蠢行为,不悭吝语言的鞭挞;如今又在自己的作品上为莱奥纳多·达·芬奇搭盖鲁迅故居式的圣殿……真是见了鬼。” “换来了羞愧的悔恨。我怎么能用这种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莱奥纳多·达·芬奇呢?让他在天之灵对我作怜悯的微笑?”“我把所有的鲜花都刮了,狠狠打上薄薄的底子……” “对不起,莱奥纳多!让我把你的草地重画一遍吧!我庸俗的劣根性玷污了你和你的草地,你知道,几十年来我一直徘徊在如何辨别理想的歧路上,真辛苦和烦恼……”
从以上内容即可归纳出答案。
点评:归纳概括能力是阅读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很多考生会忽视这种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归纳概括,孰不知,不会归纳概括就无从分析手法、主旨。
小题3:解答本题要认真分析占美话中的几个词,从而理解他的言外之意。“67岁”“艰难”“恭喜”。67岁高龄的人对工作应该是很坦然的,甚至有点消极的,可“我”不是。因为精益求精,所以才觉得“艰难”,这是对“我”工作态度的高度评价。“恭喜”是对“我”的赞美、佩服。
点评:本题所选句子较好,它隐含了问话者的情感。这样的句子往往会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使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解答时就是要挖掘出句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类题最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蒲公英情人
[美]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萨拉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她每天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还得坚持工作,给一家餐厅打印菜单来维持生计。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笔调,曲折的情节,表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C.本文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独具匠心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D.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正是这种爱让他们重逢。
E.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2.小说中的萨拉具有美好品质,请找出两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 “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①积极的生活态度。如追求美好恋情,积极谋求职业等。
? ②顽强坚韧。如她不因困苦而沮丧,恋人失去联系后仍然坚强的面对生活,认真工作。③聪明细心。如萨拉在吃饭时发现商机,并抓住机遇。
3.①渲染早春时节春寒料峭,暗示出萨拉生活的处境艰难,进而烘托出女主人公坚强、勇敢的性格特点,表现文章的主旨。
? ②预示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关于自己和沃尔特的美好回忆,并为故事的结局和爱人的重逢作了铺垫(伏笔),
4.示例1:以“蒲公英情人”为题好。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蒲公英串联主要情节(或线索)。“蒲公英”见证了主人公的爱恋,他们又因蒲公英而重逢。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形象。“蒲公英”,那金灿灿的花朵,能侧面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美丽。
③从表现主题上看,能更好地展现小说的主题。“蒲公英”,那金灿灿的花朵正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 示例2:以“菜单上的春天”?为题好。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菜单作为线索串联情节。文章因打菜单而起,恋人又因菜单而重逢。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菜单上的春天”,能够展现女主人公在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存,追求幸福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③从表现主题上看,“春天”暗示了主题,春天能给人以美好的憧憬,能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13河北邯郸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宋两代文学复古的异同
唐宋两代都进行了文学复古运动,但唐代的复古止限于文,宋代的复古兼及于诗;唐代的复古是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复古是复唐代之古。无论唐代的复三代两汉之古或宋代的复唐代之古,在当时都是一面大的旗帜。在这旗帜下进行的,不止是复古运动,更重要的还有革新运动:唐代的革新运动是在针对着魏晋以迄唐代的骈文,宋代的革新斗争是在针对着晚唐以迄宋初的时文。他们一面复古,一面革新,再加上时代不同,表现的对象不同,所以结果是唐代的文章并不全同于三代两汉而完成了唐代独特的风格,宋代的诗文也不全同于唐代而完成了宋代独特的风格。
唐代的复古运动成于韩愈,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则所复之古当然是三代两汉。他反对骈文,倡作古文是人所共知的,但找不到反对律诗的言论;所作虽以“古诗”为多,但“律诗”也有八十首。他推崇李杜,李主张复古,杜兼取古律。和韩愈同时的元稹指出杜诗的特长是:“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少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正是就律诗而言。韩愈的复古源于独孤及,独孤及对于诗却称道沈佺期宋之问的:“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说是:“绿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这实质就是赞扬沈宋的完成律诗。可见唐代的复古止是文的以古代骈,诗则并不一定以古代律,相反的还提倡律诗。
宋代的复古运动始于柳开,中间经过王禹偁诸人的努力,到欧阳修总集大成。柳开初名肩愈,字绍先,意思是肩韩愈,绍柳宗元。王禹偁赠朱严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云:“学者当至是而止尔。”可见他们都是在复韩、柳、李、杜之古,也就是在复唐代之古。自然他们也进而复三代两汉之古,如柳肩愈的更名开,字孟涂,据他自己说,就是因为“既肩既绍”之文,又“大探六经之旨,已而有包括杨孟之心”,“意谓将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为必开之为其涂矣”。但复三代两汉之古既是在“既肩既绍”之后,知也是由唐代引导。
韩柳之古是文,李杜之古是诗。欧阳作苏氏文集序云:“子美(舜钦)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可见他们的复古不止在“古文”,还在“古歌诗”。欧阳修统名苏穆所作为“古歌诗”,检苏学士(舜钦)文集,则标为“古诗”者九十六首,标为“律诗”者一百一十六首,这就是因为对古体而言,后者为“律诗”,对“时文”而言,则后者也是“古歌诗”。
南宋刘克庄竹溪诗集序云:“本朝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有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后人论诗者也都指出“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尽管清人叶燮曾在原诗卷四有反驳。这一则是由于诗的本身有了转变,二则也由于另外又有了主性情的新文体,就是词。元人刘祁在《归潜志》就说过了:“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在长短句,今之诗则俗间俚曲也。”既然唐以前的诗在诗,主性情,所以就与文章分道扬镳;既然宋代的诗在词,诗本身转于主议论,所以就与文章合流发展。
(选自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两代都进行过文学复古运动,不同的是,唐代的复古多表现在对“文”的复古,而宋代则既有对文的复古,也有对诗的复古。
B.唐代、宋代的复古运动有其相同之处,即这两次复古运动都不仅仅是在简单地复古,而且还有创新,也是一次革新运动。
C.唐代的文学复古运动是摒弃魏晋直到唐代的骈文,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文学复古运动则是晚唐到宋初的时文,复唐代之古。
D.唐代的革新运动与宋代的革新运动虽时代不同、对象不同,但这两次革新运动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