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一)
2019-03-15 16:02:2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西南联大注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一吃一仙一桃一一口,不一吃一烂一杏一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赢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汁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令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使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日:“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注:西南联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滇整8年。
1.刘文典讲课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
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3.刘文典在学术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
4.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结合个人的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
A.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府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又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只这两件外,我再没不放心的了。”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由于秦氏去世,宁府人手不够,事务又极其繁杂,贾珍拄着拐杖到荣国府请凤姐协助办理丧事。凤姐知道这是一个表现的好机会,心里十分乐意,征得邢夫人同意后便应承下来。(《红楼梦》)
B.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见到薛姨妈,看她对自己不像从前亲热,不禁满腹猜疑。和黛玉谈起这件事,又说到宝钗病了自己没有去看看,被黛玉说了一通。宝玉听后呆了半晌,便说了“天地间没有我便干净”,黛玉听了这话,也拿禅语回敬他,直到宝玉说出“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的誓言后,黛玉才低头不语。(《红楼梦》)
C.……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情了。”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宝钗因听说金钏被撵出后跳井而死,怕王夫人心里难受,急急赶来劝慰。果然,王夫人正因自责而暗自垂泪。善解人意的宝钗,则以金钏是失足落水等语细细解劝;又拿出自己的新衣为金钏殡殓,着实尽了一番心意。(《红楼梦》)
D.葛朗台要清理弟弟在巴黎的债务,不被宣告破产,就必须把债权证件抓在手上,于是他想让都对自己女儿有意思的公证人和银行家去巴黎办这件事。银行家格拉桑表示愿意到巴黎办这件事,但往来旅费要葛朗台出;而公证人克罗旭则表示不要葛朗台付旅费,他可以去巴黎照办。葛朗台自然同意后者,并且满心欢喜。(《欧也妮·葛朗台》)

E.“我要请客啦!请克罗旭他们吃饭。”葛朗台把一只野兔、几只鹧鸪,还有几条鱼交给拿侬。野兔和鹧鸪是在花园里打到的,鱼是从佃户们那儿要来的。“从我结婚到现在,二十多年了,这是你爸爸第三次请客。”葛朗台大大小声对女儿说。葛朗台这次请客是因为克罗旭他们是家里的常客,想与他们联络联络感情。(《欧也妮·葛朗台》)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
苏 童
①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与一个来自北方的朋友在明孝陵漫步,突然觉得有一件意外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外首先源自感官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气息的敏感,我们在那个炎热的处处流火的日子里,抬手触摸到这座陵墓的石墙,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凉的寒意,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这个梦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主题是一个名叫朱元璋的皇帝。
②所以我说,那天我在明孝陵突然撞见了南京的灵魂。
③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被宠信与被抛弃的日子总是短暂地交接着,后者尤其漫长。这个城市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动着六朝故都残破的旗帜。八百年前,一个做过乞丐做过和尚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在江湖奋斗多年以后,选择了应天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风华绝代,可惜风华绝代不是这城市的命运,很快明朝将国都迁往北京,将一个未完成的首都框架和一堆王公贵族的墓留在了南京。一百多年前,一个来自广东的“拜上帝会”的不成熟的基督徒洪秀全,忽然拉上一大帮兄弟姐妹揭竿而起,一路从广东杀到南京,他们也非常宿命地把这个城市当作太平天国的目的地,可是这地方也许有太平而无天国,也许有天国就无太平,一个湖南人曾国藩带着来自他家乡的湘军战士征伐南京城,踏平了洪秀全的金銮梦。
④多少皇帝梦在南京灰飞烟灭,这座城市是一个圈套重重的城市,它从来就不属于野心家,野心家们对这王者之地的钟爱结果是自讨苦吃。似乎很难说清楚这城市心仪谁属于谁,但是它不属于谁却是清楚的。
⑤如今我已经在南京生活了多年。选择南京作为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上空有个灿烂的文明大光环,这光环如今笼罩着十足平民的生活。这城市的大多数角落里,推开北窗可见山水,推开南窗可见历史遗迹。由于不做皇帝梦,不是什么京城,所以城市不大不小为好,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徒步代车。这类人对四周的人群默默地观察,然后对比着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智商超群,而他们淳朴厚道容易相处。这类人如果是鱼,他们发现这座城市是一条奔流着的却很安宁的河流。无疑地,我就属于这样的人。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他们的职业几乎都是一种散漫的自我中心的职业,写作,绘画,他们在这里生活得非常自得,这局面似乎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胜利,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
⑥除了冬夏两季的气候遭到普遍的埋怨,外来者们几乎不忍心用言辞伤害这个城市平淡安祥的心。中山陵在游客的心目中永远处于王者地位。当你登上数百个台阶极目远眺,方圆十里之内一片林海,绿意苍茫,这是一个最适合伟人灵魂安息的地方。在和平年代里,紫金山与长江不必是御敌的天然屏障,它们因此心情愉快,尽职尽力地孕育着身边的城市,也使这个城市的上空蒸腾着吉祥的氤氲之气,而东郊的森林好像一只枕头,一个城市靠在这枕头上,以一种自得的姿势开始酣畅的午后小憩。
⑦20世纪末急剧推进的全球化浪潮使每个地方的日常生活都趋于雷同,但南京却能提醒你,一个城市自有一个城市的缅怀和梦想。
⑧直到现在,许多朋友提及的南京幽胜之地我还没去过,但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会耐心地发现这地方的一草一木的美丽。以前还算年轻的时候,每年夏天我会和朋友去紫霞湖或者前湖游泳,是八月将尽的时候,一群朋友骑着自行车闯到了湖边。人在微冷的水中漂浮,抬眼所见是黑蓝色的夜空和满天的星斗,耳边除了水声,便是四周树林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你能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似乎也能听见湖边的草木和树叶的呼吸,一颗年轻的心突然便被这城市感动了,多么美好的地方,我生活在这里,多好!
⑨这份感动至今未被岁月抹平,因此我无怨无悔地生活在这个历史书上的凄凉之都,感受一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平淡而绚烂的生活。我仍然执着于去发现这座城市——但众所周知,这座城市不必来发现我了。
(选自《作家读城》 有删节)
小题1: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从文章前三段中找出两处不同的手法加以赏析。(4分)
小题2: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南京的灵魂”的理解。(4分)
小题3:文章第5段末尾说“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这类人有什么特点?你如何看待这类人?(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始,作者写自己在明孝陵散步,由石墙青苔引发了对南京城灵魂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明孝陵主人朱元璋的缅怀。
B.南京这个城市,因权力者的钟爱,历史上曾屡次风华绝代,尊贵荣耀,但荣耀总像露珠一样短暂,风华绝代不是它的命运。
C.由于未能预先识破南京城的命运,朱元璋、洪秀全这些权倾一时的野心家们注定只能在这个城市走向自我人生的悲剧。
D.紫金山和长江不仅孕育着南京这个城市,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吉祥的氤氲之气。和平年代的南京显得休闲而且自得。

E.文章将南京光荣与耻辱并存的历史与现代南京的平淡安详进行对比,使文章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生活气息。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的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他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2.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5、阅读题  
又远又近的孙中山
石 英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离开我们已经76年。他的革命生涯,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离现在已有120年之久。很远了,很远了,可是我忽然觉得,他又离我们很近;他那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他的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遗产,却还没有过时,而且经常引起后人深长思之。
早年他作为医生,匆匆奔走于澳门——香港——广州之间,听诊器谛听着患者心室的颤音,蹙眉间感应伶仃洋的浪涌。此时,体弱多病的中国,还能经得起几把像焚烧圆明园那样的大火?国库的余额已被颐和园的“太后号”画舫载走,任凭搜尽四万万干瘪的腰包,还能凑得起四万万五千两白花花的银子吗?——而这,正是《辛丑和约》那耻辱的一页中的赔款数字啊。
他最明白:一个疾入骨髓的病体,任何高明的手术刀已难疗救。此刻,他的两耳已不再只是谛听心音,而是密切注意国内外的动静,让来复枪暂且取代手术刀,让排枪的响声震撼那腐朽的殿梁。于是他与志同道合的战友相继发动了镇南关、惠州和黄花岗等处的起义。当然,“演习”肯定要付出代价,尤其是在黄花岗,志士喋血凝成殷红的席子,卷起罪恶皇朝积存的污腥。不甘远逝的英魂,期待民主共和的秋雨洗礼,在烈士洒血处看枫叶摇红。
公元1911年的夏秋,是一个空前干渴的季节,太阳也焦急得耗干了眼泪。此时,太和殿里的3岁顽童,颤抖在摄政王的膝头上,但举国的觉悟者的双眸都盯着南方,终于燃亮了武昌首义的枪声。
事情来得好像很仓促,实际上如同瓜熟蒂落般地自然,经过一番激战,历史已在楚望台上定格。这一来,就像炸弹在中间开爆,长江、黄河、珠江都随之腾起浪花。虽然在局部地方,也有反复争夺的插曲,但总的说来腐败的八旗兵已在鸦片烟枪嘴上烂醉如泥,革命军在很短的时间内抢占了时间的制高点。
中山先生火速回国,礼帽上还隐伴着五洲风尘。“神州”支离已久,急需高手连缀于高原与大海之隙;欲倾大厦太沉,更需力臂扶正于世纪的黎明。他来到南京,扬子江浪拍燕子矶崖壁,道出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心声。就在太平天国覆灭47年后,还在这个地方,他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一缕晨曦照射在新翻的台历上,无声地宣布——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
无论是早年作为医生,还是后来的民主主义的革命家,他都是一位极其真诚的扶正祛邪的良医。或许后世明公会伸出两根手指品评:作为医生是够格的;作为军事指挥家还略嫌文弱。②可在我,宁可服膺于敢于在血与火中实践的书生,也很难钦服纸上谈兵的智者。岂知万事开头难,最难得是历史的先行者,不惜数十载前赴后继,将两千年封建帝制打入坟丘,剪除积满污垢的长辫,洗雪腐弱带来的民族耻辱。我没听与他同属粤籍的康、梁的演讲录音(不知有否),纵然中山先生的口才不能盖过他的同乡,但可贵的他敢于喊出这两个字——“革命!”
“革命”,也不仅是喊出而已。在那时,只有敢于否定帝制而不妥协,才称得起是革命,而不是保皇派式的改良:只有搬倒龙椅而不坐,置于博物馆作为永逝的象征,才是跳出怪圈的革命家。
中国在清末明初就有四万万五千万人,之后又是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五万万,六万万……人既多,有人就有口,有口就难免有争议,看法自然就不会完全相同: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有的说那场革命并不彻底,以及……也许都对,但有一个事实很铁,即自那以后,纵有反扑的逆流,但只能像辫子盘在某些遗老头上,夜静更深时放开顿足捶胸,乃至号啕大哭。当然,也有一些顽固派和野心家蠢蠢欲动,或者说已有剑拔弩张的动作。举其大者有:袁世凯的“洪宪”皇帝梦只做了八十来天,在举国声讨下枯萎在群妾的哭声里;辫帅张勋的复辟军也曾一度开进北京,很快便与燕北的沙尘一起消散……
总之,从公元1911年以后,虽还有龙,却不再是“真龙天子”,也没有龙旗。静态的龙,只雕饰在故宫的圆柱上,供人观赏(作为文物保护,不准抚摸);还有的龙,只生动在民间传说和节日龙舞中,不再那么吓人,唯留一些美丽。所谓“龙的传人”,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象征性美称。
至于在影视屏幕或其他样式上表现出来的“皇帝瘾”,以及“皇帝”“奴才”不绝于耳,长辫子搅得许多观众有点发晕,等等,那只能说是一种阶段现象,说明意识的残渣并不是一沉到底永无泛起可能的。这恰恰也说明:中山先生并没有走远,其实,他的某些思想光芒离我们也很近。
29.本文标题是:“又远又近的孙中山”,试简要说明“远”与“近”的含义。(4分)
30.试说明第三段和第七段中两个划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对句子的含义作简要解说。 (6分)
31.本文通过感性描述与理性剖析相结合的手法,讴歌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历史功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分)
32.文章的最后一段对 “影视屏幕或其他样式上表现出来的‘皇帝瘾’” 作了尖锐抨击。你赞成这种批评吗?请表明态度,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