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小题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诗作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手法2分,分析2分)
【小题2】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打出一种给两分,答全给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结合诗歌语句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的诗题为“咏柳”,诗人托物言志,请分析其寓意。(2分)
答:?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4分)
答:?
参考答案:(1)文中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天地”更好一些。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看,是诗人阅尽沧桑之后对人生的一种体悟。
“不知天地有清霜”营造了辽阔的意境,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同时,表达出了一种超然的心境,和对人生、对岁月匆匆流过的感悟。而将“天地”改为“秋后”就缩小了意境,使其变得弱而狭隘,影响了整首诗开阔的意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子规
吴融①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对比。作者将在“他山”(异乡)啼血、漂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一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2.既表达了作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心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的自况,来表达情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①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②。
【注】①折:弯曲。②景:影。
小题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
小题2:诗句“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小题2: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表现了作者对宁静的喜爱。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均可,要言之成理。明确手法1分,结合诗句准确2分,作用效果作者感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作答。由“人意静”、“寒雾生”可体会出作者喜欢幽静的氛围;“临水、“稍见初日开”“遥山”等可体现出作者喜欢游玩山水,亲近自然;“学野凫”、“逐清景”“安得”等,体现出诗人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
小题2:此题可以从表现手法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可结合着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作答。如“动有声”,为动静结合的写法;以“折苇”对“遥山”之对比,可知运用了远景和近景结合的写法;“动声”“无影”属于听觉和视觉结合的写法。诗人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景物的幽静,用来表达自己对宁静、淡雅的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答题时,内容、作用、效果都要涉及。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小题1:诗人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清”这一环境特点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
?
小题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清”这一环境特点的。首联、领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样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大自然生活的喜爱,清闲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小题2:“邀”“纳”两字用得传神。(1分)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2分) “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通过分析概括景物描写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燕雀”“蝴蝶”“蜘蛛”这些都是以描写动景来反衬乡村的清净,答题时,要把这种动静结合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答出来。在答第二问时,要通过体会诗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要理解情景相生,融情于景的写法。如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通过描写夏日村里里的燕雀、蝴蝶、蜘蛛等,表现出了“清静”的意境;通过运用拟人和想象及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来写月影和溪声的意境美,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然后再由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而进一步体会出诗人的追求及情怀,可以从追求清静、归隐田园等方面作答。
小题2:此题要反复品读颈联,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找出能形象生动的展现景物特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词,一般都是连接名词的动词。如“落落疏帘邀月影”,一个“邀”字,即把把疏帘和月光写活了,富有人一样的情味,答题时,可以结合着拟人手法的运用来作答;“嘈嘈虚枕纳溪声”一句,“纳”字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答题时,可以结合着对句意的分析,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角度来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