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6 00:02:5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傅岐①,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参与机事,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②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③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①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孙子。②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③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死家诉郡,郡其仇人录:逮捕
B.太守深相叹异,遽以闻状:情况
C.岐美容,博涉能占对止:举止
D.必是设,故令贞阳侯遣使间:时机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傅岐见识出众的一组是(?)(3分)
①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 ?②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
③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④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⑤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⑥及景背盟,莫不叹服。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岐曾经仕途偃蹇。最初担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服丧结束后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任命为始新县令。
B.傅岐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岐凭自已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犯认罪伏法。
C.傅岐见解独特,长于辩才。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主和,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D.傅岐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岐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欣喜不已,傅岐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分)
(2)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 (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李道传字贯之,隆州井研人。父舜臣,尝为宗正寺主簿。道传少庄重,稍长,读河南程氏书,玩索义理,至忘寝食,虽处暗室,整襟危坐,肃如也。擢庆元二年进士第,调利州司户参军,徙蓬州教授。开禧用兵,金人窥散关急,道传以诸司檄计事,道闻吴曦反,痛愤见于形色。遣其客间道持书遗安抚使杨辅,论曦必败,曰:“彼素非雄才,犯顺首乱,人心离怨,因人心而用之,可坐而缚也。诚决此举,不惟内变可定,抑使金知中国有人,稍息窥觊。正使不捷,亦无愧千古矣。”曦党以曦意胁道传,道传以义折之,竟弃官归。曦平,诏以道传抗节不挠,进官二等。
  时薛拯、胡榘等皆以新进用事,贿赂成风,道传言:“今名优儒臣,实取材吏,刻剥残忍、诞谩倾危之人进矣。”遂求补郡,于是出知真州。城圮弗治,道传甓之,筑两石坝以护并江居民,益浚二壕,又堤陈公塘,有警,则决之以为阻,人心始固。除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初至,即按部劾吏之贪纵者十余人,胥吏为民害者,大黥小逐百余人,释狱之滥系者二百余人,弛负钱一十余万缗。夏大旱,道传应诏言楮币之换,官民如仇;钞法之行,商贾疑怨;赋敛增加,军将推剥,皆切中时病。遂条上荒政,朝廷多从之。与漕臣真德秀振饥,道传分池、宣、徽三州,穷冬行风雪中,虽深村穷谷必至,赖以全活者甚众。摄宣州守,行朱熹社仓法,上饶、新安、南康诸郡翕然应命,人蒙其利。
  广德守魏岘劾教官林庠委堂试而任荒政,挟漕臣以凌郡守,且言真德秀轻视朝廷,自专掠美,乞远之。道传上疏力辨,岘坐免。会胡榘为吏部侍郎,荐道传自代。引疾乞去,不许。召令奏事,再辞,又不许,遂入对。上自宫掖,次及朝廷,以至侍从、台谏阙失,尽言无所讳,帝不以为忤。除兵部郎官,辞未就。监察御史李楠觇当路指意,乞授以节镇蜀,遂出知果州。至九江,得疾卒,年四十八,诏特转一官致仕,谥文节。
  道传自蜀来东南,虽不及登朱熹之门,而访求所尝从学者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笃于践履,气节卓然。于经史未有论著,曰:“学未至,不敢。”于诗文未尝苟作,曰:“学未至,不暇。”一日以疾谒告,真德秀造焉,卧榻屏间,大书“唤起截断”四字,知其用功慎独如此。(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九十五》)
1.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州教授——徙:调任
B.道传以义之——折:拒绝
C.于是出真州——知:任职
D.朝廷多之——从:听从
2.下列各项都能表明李道传“关爱百姓”的一项是(? )
①玩索义理,至忘寝食
②道传甓之,筑两石坝以护并江居民
③释狱之滥系者二百余人
④弛负钱一十余万缗
⑤于诗文未尝苟作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道传听说吴曦^造**的事后,在给杨辅的信上说:“吴曦本来就不是个雄才,虽然他作逆兴乱,但是他的部下人心分离报怨,凭借着老百姓的人心所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他拿下。”
B.薛拯、胡榘等人都以新入仕途而得势,他们贿赂成风,于是道传上奏:“现在有名望的优秀儒臣,沦为有才能的吏,而那些刻薄残忍、傲慢奸诈的人却得以进用。”
C.李道传在真州任职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只是“在陈公塘四周设堤,有警报就决开堤坝作为屏障”这件事,就使当地人心马上稳定了下来。
D.有一天李道传因病请假在家,真德秀来造访,见他在屏间设一卧榻,屏上写“唤起截断”四个大字,知道他用功慎独到了这样的地步。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传上疏力辨,岘坐免。会胡榘为吏部侍郎,荐道传自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不及登朱熹之门,而访求所尝从学者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称呼。
B.盖将解惑于里人解:解除。
C.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言:字。
D.知信乎古信:相信。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可极者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B.请予言以为赠
赵亦盛设兵待秦
C.生与安生学于斯文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此予所以困于今不自知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小题3: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谓 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乎 古 有 以
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2)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3)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4、阅读题  (1)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分)
译文:?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2分)
译文:?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
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①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子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
(节选自《三国志·田畴传))
[注]①蹋顿:三郡乌丸部族的首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深险平敞地而居营:驻扎
B.畴常忿乌丸昔多杀其郡冠盖贼:残忍
C.不战而禽:捉住
D.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使改变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畴“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 ②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③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④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⑤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⑥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畴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因为百姓归附他,所以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
B.太祖北征乌丸的时候,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田畴欣然从命,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
C.田畴欲借曹军之力消灭乌丸,当时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泞,敌扼守险要。他于是献妙策,做向导,出其不意擒蹋顿、胜乌丸。
D.为报答袁尚征召赏识之恩,田畴冒着生命危险,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责难。太祖所赐之物,田畴都分发给宗族知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