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6:09:2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1)词中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下阙中“重”、“亭亭”表达的具体的内心感受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②作者采用了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起首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这二句写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表现手法说成是衬托、对比、虚实相生等也是正确的。
(2)“重望”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此时是送者抬头望新月,表现了送行者依依惜别心系行人的内心情感;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这里“亭亭”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极尽委婉含蓄、生动形象、亲切感人之艺术效果。


本题解析:十三、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2012·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小题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答案要点:“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小题2: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要把“空”字放在诗句中作具体分析,表现了贪夫怎样的心理状态。
小题2:由第二联的“断肠”和最后一联的“催归”可知本诗表现了思乡难归之情。可从“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等意象中选择两个简要分析这种思乡难归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烟雨楼?南宋 杨万里
轻烟漠漠雨疏疏, 碧瓦朱甍照水隅。
幸有园林依燕第, 不妨蓑笠钓鸳湖。
渔歌欸乃声高下, 远树溟濛色有无。
徒倚阑干衫袖冷, 令人归兴忆莼鲈。
注:忆莼鲈:“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荪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世说新语·识鉴》)后以“忆莼鲈”喻思乡或归隐之念。
小题1:诗的前三联写到了哪些主要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分)
小题2: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前几联中是否有暗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轻烟、淡雨、碧瓦。朱甍、渔歌、远树等意象(1分),营造出了一种清丽、明快、闲适的意境(1分)。
小题1:诗歌最后一联中“徒”“衫袖冷”都暗示了作者心中的苦闷,情绪较低落(1分)“忆莼鲈”的典故表达出作者仕途不顺,思归故里的心情(1分)。有暗示,在前几联中,写到了渔歌、渔翁的意象,这在古典诗词中往往带有归隐的内涵,这和最后一联表达的情感是相吻合的。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①
辛弃疾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②。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③。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注】①晋臣:辛弃疾的朋友,写有《落梅词》。?②雨僝(chán)风僽(zhòu):风雨交相摧折。③醇酎(zhòu):醇美的浓酒。
小题1:“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和“轻薄荡子难久”分别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情景?(3分)
小题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分别写出了昨日春花烂漫、而今春天飞逝难以久留的情景。
小题1:春天离去,词人与凄凉愁闷的情绪相约,在杨柳岸边等候春天的归来。这句话用“约”和“候”来表现惜春盼春的感情,化虚为实,情感表达形象生动。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3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4分。句意1分,情感2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代诗歌鉴赏(8分)
寒食还陆浑别业?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住处,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小题1:“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两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
小题2:诗歌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诗人形象。寒食节,山里的桃李盛开,山景清雅。诗人远离京城的喧嚣,在山间的住处举杯独酌,度过迷人的春夜。
小题1:对比。诗的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别业的不同来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衬托山中明月清辉、桃李花开的幽雅,表达了诗人对寂静山间的喜爱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全诗考虑,全诗表明诗人喜爱山中的寂静之景,希望远离尘世的喧嚣,过一种没有束缚、无所拘羁的生活,回答时结合诗句内容鉴赏人物形象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从诗歌的头两句中的“洛阳城”与“陆浑山”可知其手法为对比,对比的目的一般在于突出某物,结合全诗内容可知,突出的是陆浑山的景色,由此,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明晰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