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汉水清又浅,相隔那么近,可是牛郎与织女不能相会,揭示出愿望和现实的矛盾。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既有比,又有兴,写出女主人公婚姻生活的变化,激发联想,更富感染力。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和秋天依次替代。而面对时间飞逝,诗人无所作为,深感悲观消沉。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子里的鸟怀想往日的树林,养在池塘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深潭。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消沉悲观”应是“积极进取”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连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喜归去。春归何太速?
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②花做主?
[注解]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小题1:本曲题目为“春日送别”,曲中是如何表现别春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小题2: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叫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借景抒情手法表现。(1分)前两句写杨柳拂风、梨花带雨,后两句写梨花瓣落,柳条
稀疏。春景由繁盛转衰败,隐隐透露出送别的伤感之情。(2分) ②以直抒胸臆手法表现。(1分)以“无奈春归去”点明春将离开,以“春日何太速”直写春归得快。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实指春去则莺不啼、花难开,从而表现了对春去的惋惜之情。(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 “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2分)②“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
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2分)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1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梨花瓣落,春将归去,故云“春事成虚”。这里的“无奈春归去”既指自然界的“春”,
也指即将远去的“人”;同样,“春日何太速”一语,既是对匆匆而尽的“春”的质问,也是对匆匆离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便由怨而转为幽愤了,亦暗扣了题旨“送别”。全曲先写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小题2: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风衬杨柳,
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这两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 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在写景上极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角度任选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宁静闲适的暮春晚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
(2)①炼字,作者用“满”字写出春山春水春草的美丽,春草茂盛,春水澄澈,春山柔美,春草春山倒映在春水中,清晰可见,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横”字准确传神写出牧童娴熟的牧牛技巧和聪明活泼的性格;
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景物层次分明,有机结合,完整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③以动衬静,牧童的短笛衬托出晚村的幽静;
④比拟,“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⑤情景交融,诗中情与景高度统一,水乳交融,诗中的每一处景物都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注:本诗创作于1968年。
小题1: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当时环境的险恶,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他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运用了“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等意象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显示出当时环境的险恶,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感情。(点出意象2分,分析2分)
小题2:“孩子的笔体”虽幼稚,但却是美好的、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的,表明作者愿望的纯真,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作者发出“相信未来”的呼喊也许是不合时宜的,却表明了作者对信念的坚信不移,对理想追求的热烈奔放。(点出原因2分,点出感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时,除了要找出诗中用来表示险恶环境的意象外,还要分析这些意象所描绘的年代,以及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题2:分析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应结合“孩子”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孩子幼稚,但却纯真;孩子处于生命生长期,热烈奔放;孩子心理纯朴,代表美好事物。答题时要从“原因”和“感情”两方面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①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①六丁:道教中的火神。
1、有人说,“偷”字在词中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怎样?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鹅湖山本来是被云遮住的,作者却说是被神“偷去”,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幽默而有情趣, 照应题目中的“藏”,运用拟人手法。(意对即可)
2、喜悦、轻松、悠闲。作者本来冒着“春寒”来观赏鹅湖山,却因云遮雾罩,而暂未见到,但作者把这看作是有人将高山“偷”去了。刚刚设想是“六丁”神将它搬离人间,却又觉得是“晓云闲”来无事,顽皮地来“遮拦”;转眼间风吹云散,作者高兴地认为是风又为自己把山追了回来。透露出诗人轻松、悠闲、喜悦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