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6 17:09:4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白居易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诗中的第六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你从表现诗意的角度分别说说选用“蜂”还是“峰”各有什么不同。



2、其他题  (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去也。 (《〈论语〉七则》)
(2)?,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4)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
(5)?,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6)书不尽言,?。(《周易·系辞上》)
(7)沧浪之水清兮,?。(屈原《渔父》)
(8)今夕为何夕,?。(袁凯《客中除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两题。(6分,每小题3分)
近试上张水部?酬 朱 庆 余
(唐)朱庆余?(唐)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床余平日深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