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7:19:2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7分)
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小题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小题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哪些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诗句中有戍楼、卢龙塞等边塞地名;有胡马、铁衣、战马等与边塞征战相关的事物;有边将这样的征战沙场的人物形象。(每答到两个意象得1分,共3分)
小题2:(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情感2分,答到一点得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边塞诗的标准是什么?这很难界定,但是,我们总有一些共识:有没有边关的景,有没有边疆的情,有没有边境的“战”,有没有沙场的“兵”。主要符合这些特征,我们就可以认定为边塞诗。试题中还要求结合诗句来分析,那么,学生只要筛选出诗歌中的这些信息就可以了。
点评:整体难度不大,学生也能从中筛选出主要的信息。但是学生可能出现条理性不够的问题。但是,只要按照诗句的顺序进行作答就可以了。
小题2: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情感的把握,这一类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类型。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外貌如何,二、内心如何,三、身份如何,四、行为怎样。一般的格式为:一个长相怎样,性格如何,什么样的人。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为例,小令刻画了一个娇憨、胆小、可爱活泼的少女形象。情感分析要抓住诗歌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中,普遍情感与特殊情感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从诗歌中“日”——每天;“秋来”“年深”“至今”——成年累月,这些词语可知“将士对经年的戍边和征战已经充满疲倦和厌恶。而“月”这个意象和“边将心”则清楚的点出戍边将士对“团圆、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也表现他们的深切的思乡之情。诗歌最后一句,言短情长,语简意丰。从古到今,边火狼烟一直未息,何处得安宁,何处得太平?那种对和平的期待飘荡在字里行间,令人掩卷叹息!
点评:本题整体难度适中,通过本题的考查,能检查出一般学生对诗歌鉴赏中最基本、最常见的题型的分析能力。
【鉴赏】
在唐代,边塞诗作很多,或写气候的酷寒,或勾勒山势的险峻,或渲染战斗的激烈等等,以显征战之苦。而此诗着重在描写人物,通过刻画一位戍边老将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据《汉书·西域传》王先谦补注谓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白草为北风所凋,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另外《诗经·邶风·北风》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北风是象征国家的危乱,所以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 ,军情非常紧急。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凌健。虽然边将这个形象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之功。
中间四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四句诗中,作者选取了与人物紧密相关的景物、事物,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
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置卢龙节度使,以抵御突厥、契丹、回纥的入侵,战火始终未断。作者从月夜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本诗针对当时唐帝国对边防的无能,久久不能平息边患,因而使得将老兵疲,给将士带来了痛苦,具有讽喻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甲)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人在这两首诗中流露的情感是否一致?试赏析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写的均是“早春”景色,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简析其作用。(6分)
答:甲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两首诗流露的情感是一致的,都是惊喜之情。甲诗用“惊”字状写出摆脱冬寒后诗人惊讶、新奇、欣喜的感受。乙诗中“酥”“胜”等字可见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甲诗: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赋予白雪人的感情,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饶有情趣。乙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选取早春初发的嫩芽作为描绘的对象,将其与“烟柳”作比,认为早春朦胧的极淡的春草比杨柳堆烟更胜一筹,从而突出了早春的可爱。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勤政楼①西老柳②
白居易
半朽临风时,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③春。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④世已无。?
唯有紫苔⑤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⑥。  
  [注] ①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开元八年(720)。②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所种。③穆宗长庆二年(822),其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④唐开元十七年,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百官献承露囊(相当于现在的“荷包”),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⑤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⑥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
(1)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勤政楼,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白诗借景抒情,为人生迟暮而感慨,同时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杜诗移情于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深沉感喟。(意对即可)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以柳衬人,将柳树的垂老与诗人自己的迟暮进行对比。第二首诗今昔对比:昔日佳节隆盛,欢乐热闹;今朝苔藓称意,人去楼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从军行?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②无那:即无奈。
小题1:从体裁上看,王昌龄的诗属于?①?杨炯的诗歌属于?②?,从意象的选取上,两首诗都选取了?③?意象。(3分)
小题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绝句?律诗?烽火?(3分)
小题2: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2分)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杨炯的《从军行》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2分能够紧扣文本分析情感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的分类和诗歌的意象。律诗,每首有首、颔、颈、尾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绝句为四句。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歌情感。王昌龄的《从军行》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杨炯的《从军行》中五六两句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后两句直接抒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王维
寂莫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四句写出来怎样的景与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