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7:39:32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南面,“背日”也指楼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即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①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①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②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①、晁补之:北宋词人。本词作于作者贬官监信州酒税时,词中的“江城”即信州。②、幽禽:指杜鹃,又名子规。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二句写作者在信州时物质条件窘迫:无钱购房,只能在荒僻的野寺与僧人居住。
B.“松间”句从动态的角度描绘出一幅林间隐居图:每天采药、捣药,在竹间晾晒衣服。
C.“一个”三句从幽禽入手写自己的心境,“苦”“悲”二字直接表达了贬谪异乡的心态。
D.作者在末两句借用杜鹃的叫声,抒发自己思归的迫切心情,既新颖巧妙又含蓄生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诗歌的综合赏析的题目,诗歌的选择题主要从诗歌的意象含义、意境特征、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诗歌的情感、主旨、诗歌的风格等方面命题,一般错误的选项都有明显的错误,答题时对照上面内容,找到错误即可。此题选项B似乎是描绘出一幅“林间隐居图”,创设一种闲适、舒坦的意境,可是和词后面的“不如归”矛盾,选项对诗歌的主旨把握不当,断章取义,此句应是“乐景写哀情”。


本题难度:简单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①
辛弃疾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②。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③。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注】①晋臣:辛弃疾的朋友,写有《落梅词》。?②雨僝(chán)风僽(zhòu):风雨交相摧折。③醇酎(zhòu):醇美的浓酒。
小题1:“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和“轻薄荡子难久”分别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情景?(3分)
小题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分别写出了昨日春花烂漫、而今春天飞逝难以久留的情景。
小题1:春天离去,词人与凄凉愁闷的情绪相约,在杨柳岸边等候春天的归来。这句话用“约”和“候”来表现惜春盼春的感情,化虚为实,情感表达形象生动。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3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4分。句意1分,情感2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小题1:“适与野情惬”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意思是:恰好满足了我热爱山野风光的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体现在:峰峦起伏变化,山间小路幽静,使人迷乱;秋霜叶落,熊爬上树干,山林空旷,野鹿在溪边饮水,野趣盎然,诗人陶醉。(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5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引发联想和想象:一声鸡鸣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使人想象到山野人家,(3分,意思对即可)含蓄表达出诗人的喜悦心情,与诗的首句照应,余味无穷。(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首先必须弄懂诗句意思,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在全诗中筛选有关信息。要明白“适与野情惬”一句,可逐字分析:“适”是“恰好”之意;“与”作介词,相当于“同、和”;难点在“野情”二字,它是“对山野风光的热爱之情”;“惬”即“惬意”之“惬”。至于“惬”的内容或对象,只需将诗中所写山野景物风光写出即可。
小题2:解答此题,除了要根据诗句所写内容分析之外,还要根据诗句所处位置分析。此句之前的所有句子都写的是“野”,唯独此句写到“人家”;之前的句子写的都是无声的静景,唯独此句写了有声的动景,因此“以动衬静”“以闹衬静”的词语便或跳入脑海。至于作用,不外回答前边问题和表达作者感情两方面。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题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5分)
小题2:本词结尾作者发出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他怎样的复杂情绪?(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句运用了夸张、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赤壁的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景色。(修辞每个1分,内容2分)? w
小题1:临古战场,思古代英雄,叹自己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生如梦”的感慨中透出几分伤感悲凉;面对滔滔大江,邀明月共饮,望月解己愁,又有一丝豁达乐观超然。总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达观与消极的交织,尽在字里行间。(每个方面的意思各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