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7:39:32 【

1、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
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小题2:__________________,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________?罾何为兮木上?(屈原《湘夫人》)
小题3: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小题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5: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考答案:
小题1:别有幽愁暗恨生 银瓶乍破水浆迸
小题2:登白兮骋望 鸟何萃兮中 
小题3: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小题4: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小题5: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本题解析: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浆、乍、兮、骋、悱、隅、,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答题。
台城?鹿柴
韦庄?王维
江雪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江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台城》中的“鸟空啼”的“空”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因为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其繁荣昌盛与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了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无谓地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之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
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美大自然,启发人们蔑视丑恶污秽的现实
B.表达了心境悠然,超尘脱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C.从诗歌的意境来看,这里表现的是一种无我之境
D.如果把“见”改成“望”,则这里的意境就是有我之境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一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边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意思答对即可。)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王维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参考答案:闲逸恬然的农家晚归图景。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本题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