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6 18:17:5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3.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特异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清溪水的清澈?试作简要分析。(4分)
14.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最后一联的理解。(2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题。(每小题4分,共8分)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①浦。
[注]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小题1:下列关于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燎沉香”也就是烧沉香,“消溽暑”是指潮湿闷热的暑气得到消解。
B.“鸟雀”二句是说作者在天刚亮的时候窥见小鸟在檐头呼唤晴天。
C.“叶上初阳干宿雨”是说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水在旭日下蒸发了。
D.“久作长安旅”是指词人长久羁旅汴京,词中用“长安”借代汴京。

小题2:赏析这首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下阕写小楫轻舟梦归,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B.这首词即景抒情,而“荷”是全词关键“荷”贯穿上下阕,情由“荷”生“荷”是情所寄。
C.这首词上阕语言形象,层次分明。例如:消溽暑——呼晴——干宿雨——风荷举。
D.这首词想象神话,手法巧妙,最后借发问把渔郎引入梦境,抒发思乡之情。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①雍陶是晚唐诗人。
②天津桥在唐的东都洛阳城南的洛水上。
③上阳:宫名,唐朝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
小题1:全诗都着重在写一个字,是哪个字?诗人是怎样写的?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小题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4分)



5、单选题  对《醉落魄?咏鹰》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A.词的上阙“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
B.词人运用衬托的笔法,前两句不着一“鹰”字,只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
C.下阙“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一句中,“狐兔”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朝廷中的奸佞小人。
D.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