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2019-06-28 17:29:50 【

1、阅读题  
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é)望:不满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
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松龄善其言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
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快乐②同“无”③只
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
3。①看到②回顾。


本题解析:
【译文】
  (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妻子劝止他说:“你不要再这样干了。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蒲松龄笑着问:“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高低起伏。不平坦。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萧然俗,车马之迹不至——绝:隔绝
C、无责于外,而寓焉——姑:姑且,暂且
D、林麓向背,皆于左右——效:模仿,效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A、①子瞻迁齐安,庐于江上 ②子瞻是最乐
B、①好客喜游 ②以适意为悦
C、①不知久也 ②子瞻每至
D、①拔去其一,斥其据 ②夫孰知得失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竖线(/)给下面文中加粗的文言文断句。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1)力气尽了便停下休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竟至忘记了回去,往往留在山上过夜。
  (2)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把其中一棵古木连根拔倒,子瞻开辟出它原来所占据的地方,亭子才得以扩大。
5、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③于众心者,日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竞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日:“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
②姚安公:作者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③慊:不满,不高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预世间事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竟然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并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3分)
②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4分)
③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竟:最终,终于)
小题2:A(“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不能作为理由)?
小题3:B(老和尚并非“未卜先知”,也无“察言观色”)
小题4:①太守将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权且到别屋去坐一会吧。(3分:“且”、“权”各1分,句意1分)
②百姓各自对自己家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4分:“私”、“有利”、“自肥”各1分,句意1分)
③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3分: “弊”、“是”、“胜”各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恕斋先生,曾经担任献县县令,是一个好官吏。在太平府做官时,遇到疑难案件,就改穿便服亲自去查访。恰巧来到一座小庙休息,庙里的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向他合掌肃立施礼。随即吩咐徒弟备茶。
徒弟远远地答道:“太守就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到别屋去坐一会吧!”老和尚说:“太守大人已经来了,赶快沏上茶来。”恕斋先生大惊:“你怎么知道我来?”老和尚答道:“太守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全郡人都知道,哪里仅仅是我知道呢?”恕斋先生又问:“你根据什么认识我?”老和尚说:“太守不能认识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呢?”
恕斋先生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事而来吗?”老和尚说:“你是为某某案子来的。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方,早就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你去查访。不过,他们都假装不认识你罢了。”太守听这一说,怅然若失,于是问:“那你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也假装不认识我呢?”老和尚跪地叩头,说:“我该死,我该死。我就希望你这样一问。您治理地方的政绩,并不比龚遂、黄霸的政绩差,然而百姓对您稍微不满意的的原因,是您喜欢便服暗访。这样,不只大奸大恶的人能预先做好迷惑你的计划,就算是乡下的一般百姓,谁没有亲近的同伙,谁没有恩人仇人呢?您查访甲的同伙,他就会认为甲在理而乙理亏;您查访乙的同伙,他就会认为乙在理而甲理亏。您查访跟他有仇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仇人理亏;您查访对他有恩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恩人在理。至于那些妇女小孩,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并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话又说不清楚,叉怎么能拿来作为判案的确凿根据呢?您亲自查访还是如此,何况是依靠别人的了解的,怎么能避免错误呢?;便服暗访成为祸害,不仅仅调查官司是这样,民间的利害冲突,便服暗访也会成为祸害,对于河渠堤坝而言尤其突出。百姓对其自身和家庭都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对自已有害就把别人相邻的土地作为排水沟,这就是他们取胜的计划。谁愿意全盘考察地形地势,制定长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老衲是尘世之外的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间的事务,何况是官府的事情呢?只是佛法慈悲,主张舍弃自己帮助众生,如果对他人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说出来。希望您认真考虑。”
恕斋先生认真思考老和尚的这番话,最终不再暗访而回去了。第二天,他派衙门里的差役,送一些银两和粮米到庙里来,公差回到府衙以后,向太守汇报:“昨天大人回来以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了’,最后平静地辞世了。”
姚安公认为:“大凡是案情,只要虚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伪,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对的。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怎么才能再来一个老和尚,也给我们说说法呢?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为下列例句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画线处断句。(3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参考答案: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者、故、余、但、则”,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