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无有闭关事谢:告诉
B.暴师霸上暴:显露
C.顾独与一宦者绝乎顾:难道
D.而即军中斩哙 即:立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樊哙勇猛的一组是(3分)
①乃持铁盾入营?②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③世世勿绝,食舞阳?④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
⑤哙乃排闼直入?⑥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
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
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其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它。”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罢秩,东归省母 秩:俸禄。
B.及辞,遗贽钱百万 遗:遗留
C.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害:忌妒
D.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 爱:爱惜。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贽忠诚的一组是(3分)
①贽性忠荩 ?②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
③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 ?④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
⑤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⑥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①②⑥
小题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贽少时学习勤苦,才能突出而与众不同,后来得到寿州刺史张镒的赞赏,并结下深厚情谊。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做翰林学士,为报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在政治上意图尽心竭力,有所作为,他能指出朝廷政事的缺漏,得到皇帝的厚待。
C.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D.陆贽的勤政和直率的作风引来朋友的告诫,但陆贽坚持正道,毫不动摇,决心以实际行动不负天子和自己平生所学。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3分)
(2)其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4分)
(3)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登绍兴元年进士第,为广州南海县主簿,摄尉。盗发,州檄巡、尉同捕,巡检获盗十余人,归其劳于颙,颙曰:“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帅曾开大喜之。
知信州贵溪县,时诏行经界,郡议以上中下三等定田税,颙请分为九等,守从之,令信之六邑以贵溪为式。知绍兴府上虞县。凡徭役,令民自推货力甲乙,不以付吏,民欣然皆以实应。催租各书其数与民,约使自持户租至庭,亲视其入,咸便之。帅曹泳令今岁夏租先期送什之八,颙请少纾其期,泳怒。及麦大熟,民输租反为诸邑最,泳大喜,许荐于朝,颙固辞。知处州,青田令陈光献羡余百万,颙以所献充所赋。汤思退之兄居处州,家奴屠酤犯禁,一绳以法,思退不悦。属常州逋缗钱四十万,守坐免,移颙知常州。
金犯边,高宗视师建康,道毗陵,颙赐对舟次,因言:“恢复莫先于将相,故相张浚久谪无恙,是天留以相陛下也。”颙初至郡,无旬月储,未一年余缗钱二十万。或劝献羡,颙曰:“名羡余,非重征则横敛,是民之膏血也,以利易赏,心实耻之。”
御史林安宅请两淮行铁钱,颙力言不可,安宅不能平,既入枢府,乃上章攻颙云:“颙之子受宣州富人周良臣钱百万,得监镇江大军仓。”御史王伯庠亦论之。颙乞下吏辩明,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狱奏,上以安宅、伯庠风闻失实,并免所居官,仍贬安宅筠州,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曰:“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颙为人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友人高登尝上书讥切时相,名捕甚急。颙与同邸,擿令逸去,登曰:“不为君累乎?”颙曰:“以获罪,固所愿也。”即为具舟,舟移乃去。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旧。(节选自《宋史?叶颙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信之六邑以贵溪为式——式:形式
B.属常州逋缗钱四十万——逋:拖欠
C.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夺:改变
D.不为君累乎——累:连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叶颙为人清正耿介的一组是(? )
①亲视其入,咸便之
②许荐于朝,颙固辞
③家奴屠酤犯禁,一绳以法
④颙力言不可
⑤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⑥以获罪,固所愿也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县发生盗贼事件,知州命令巡检、县尉一同追捕盗贼,巡检抓获盗贼十多人,欲归功于叶颙,叶颙拒绝接受,可见他诚实、正直,不贪恋功名。
B.汤思退哥哥的家奴屠宰和酿酒违反禁令,叶颙秉公而断,因此得罪了汤思退,恰巧常州知府因罪罢免,汤思退便借机将叶颙调任常州。
C.叶颙极力反对御史林安宅欲在两淮流通铁钱的请求,林安宅就上书攻击说叶颙之子受贿。皇上让朝廷上下官员赴临安府核查,结果发现毫无迹象。
D.叶颙为人坚毅,处事果断。他的朋友高登曾上书指责掌权的宰相,朝廷指名追捕得非常紧急,叶颙不怕得罪权臣,亲自掩护其离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恢复莫先于将相,故相张浚久谪无恙,是天留以相陛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