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9 19:48:05 【

1、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邻国之民不少(更)
B.鸡豚狗彘之(蓄养)
C.弃甲兵而走(拖着)
D.非我也,也(岁月)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石钟山记
苏轼

?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下深潭,微风浪( 临:靠近;鼓:鼓动。)
大风浪不能也( 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 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临汝( 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 与之噌… 普呦嘤?( 向:刚才的。)
之乎( 识:通“志”,记住。)
D.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
B.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 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 文字) ,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结尾段,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所持的各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B.今一犯人之形而曰
C.不翅于父母
D.取妻者止于外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8分,每题2分)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子胥曰:“王毋喜!”让:谦让。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C.请成越王曰:……请成:请求跟……讲和
D.吾置王甬东,百家君:统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数与子胥争越议嬴夷门抱关者也
B.伍员貌忠实忍人举欣欣然有喜色相告曰
C.越可逆天乎倔生下,故久立与客语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观越兵入也竭忠尽智,事其君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小题5: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3分)
⑵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③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牵挛乖隔,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③余习,这里指作诗的习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生几何,离如此? 阔:宽广
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方寸:指心绪
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提挈:扶助
D.大抵若是,不能记 殚:尽,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微之于我也,其是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置是事,略叙近怀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C.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流水周舍下 州司临门,急星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已。 ,
C.自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
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3分)
(2)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