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21:29:24 【
恨别
杜甫
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分析首联的内容,并说说此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一联中的“清宵立”、“白日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2)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惊”。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大庾岭时所写。
(1阅读全诗,试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2)请简要分析本诗在语言和抒情手法的艺术特点。(4分)


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
(2)语言特点:辞藻华美,声韵和谐,对仗工整。抒情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秋斋即事
许棐
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
几日铜瓶无可浸,赚他饥蝶入窗来。
【注】了:结束。铜瓶:这里指花瓶。浸:泡、栽,指栽花。
小题1:诗的前两句写景,是如何表现时令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5分)
?
?
小题2: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并指出它们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把花开花落和季节联系起来,以花开来标志季节和节日;八月的桂香仿佛带走了中秋节,而九月的菊花却还没有为临近的重阳节开放(3分),表现了诗人寂寞清冷的心绪。
小题2:后两句的意思是:几天来花瓶空空,还骗得蝴蝶扑到屋里来。(3分)自嘲。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结合着诗歌中的具体语境,找出关键词进行体会,如桂香、中秋、菊、重阳,答题时,要结合着对这些花的开放与节日的关系来组织答案,如这时节桂花开过、菊花未开,无花可赏的失落;在分析诗人的心绪时,可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要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气氛,对诗人心情的烘托作用角度来作答;二是在中秋节刚过和重阳节临近之际,诗人独自一人会产生孤寂的心绪。所以答题时,要在分析景物描写对诗人的烘托作用中,答出诗人的孤寂心绪。
小题2:此题可在感知整首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对后两句进行合理的描述大意,可重点描述铜瓶和蝴蝶;在分析语言风格时,要结合着后两句的意思及整首诗歌的意境进行体会,如“浸”、“赚”字,形象的表现了错过了开花的时节,无花可赏的失落,只有靠着浸过桂花、飘着桂香的铜瓶赚来几只饥饿的蝴蝶入窗欣赏的无奈,由此可以体会出自嘲幽默的语言风格。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羌村三首(其一)
杜 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①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②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妻孥(nú),妻子儿女。? ②世乱,即安史之乱。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五、六两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诗表现了哪些复杂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是“怪”字。“怪”字写出了乱世中家人骤然重见的出乎意外的情景,反映了出了极度的惊喜,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2)表现了诗人与家人相聚悲喜交集的心情,身逢乱世,四处漂泊,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的感叹之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杜甫对乱世百姓的深切同情。(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杜甫《恨别》这首诗,回答问题。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